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华工“绘梦而行”乡村振兴突击队为乡村颜值“上分”

鲜卑文化“碰撞”小清新墙绘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张思琦 叶孜文 杨伽 张婷 朱唯信 08-04 00:00

  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绘梦而行”乡村振兴突击队在霄南村进行墙绘。 受访者供图

  霄南村鲜卑文化主题墙绘设计图。 受访者供图

  壁画云山起,丹青景色新——走进江门市霄南村,驻足村口,远远便能看到一面独具特色的墙,墙上的绘画似碧波涌动,在周围那些沧桑斑驳的砖墙中显得格外亮眼,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

  在6月的热浪中,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绘梦而行”乡村振兴突击队踏上了霄南村的土地。这些令人赞叹的墙绘,正是他们巧手的杰作。在这里,霄南村的墙面化作了他们挥洒创意的画布,变成了他们展现专业技能的新舞台。每一幅墙绘,都如同点睛之笔,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也勾勒出了一个洋溢着鲜卑文化韵味的生态乡村画卷。

  鲜卑文化转变为活泼动态的画面

  盛夏6月,骄阳似火,在霄南村村口,一面斑驳的老墙前,一群戴草帽的年轻人或站或蹲,手持画笔和调色盘,以墙为纸,专注地描绘着。

  一位扎着麻花辫的女大学生正用鲜艳的绿色为主基调,涂抹出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在她旁边,一位高高瘦瘦的男大学生弯着腰用深褐色调描绘出鲜卑文化特有的穹顶帐幕……他们是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绘梦而行”乡村振兴突击队的队员们。

  6月25日,“绘梦而行”乡村振兴突击队12名成员乘坐大巴前往霄南村。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大二学生倪欣竹是队长,在车上,她仍在不停地翻看有关鲜卑文化的资料。

  “调研时我们观察到这个村子的民俗习惯和其他地方好像不太一样,于是将它特有的鲜卑文化元素融入墙绘设计稿中,如瓜帽、穹顶帐幕等。”倪欣竹回忆说,“很新奇,也有些担心,因为大家都是第一次接触鲜卑文化,也是第一次进行墙绘。”

  在村民好奇的打量中,墙绘正式开始了。先用粉笔细致地勾勒出底稿轮廓,随后,队员们根据不同的色块区域进行分工合作,逐步填充色彩,承载鲜卑文化的墙绘在他们手下一点一点成型。

  第一幅墙绘他们选在霄南村村口位置,绘画内容是鲜卑族从森林迁徙到草原的过程。“正好对应鲜卑族的‘起源’阶段。”倪欣竹介绍道,第二幅墙绘主要呈现鲜卑族放牧与居住的生活场景,展示了鲜卑族的服饰文化及生活特点。

  6月天,娃娃脸,说变就变。在完成墙绘的过程中,时而暴晒又时而阵雨的天气成了最大的困难。“有时候颜料还没干透,雨就来了,一些地方颜料被水冲刷掉,有些颜色被混合,我们只能等雨停进行补救,重新刷一遍。”倪欣竹回忆道,“后来当地给我们搭起雨棚,我们也去购买了一些防水涂料。”

  经过4天的共同努力,两幅墙绘终于完成了,原本老旧斑驳的农房外墙焕然一新。

  头戴瓜帽的鲜卑族,居住的穹顶帐幕,成群的牛羊与骏马……都以插画的风格描绘出来。它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鲜卑文化从村史馆里静态的陈列品,转变为活泼动态的画面,将观者带回到那个马背上的民族驰骋的年代。

  大学生与古老村落相遇

  收到霄南村的墙绘邀请时,此次活动指导老师、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祝明建有些兴奋。“这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村落,尤其是它所承载的鲜卑文化。”

  霄南村,这座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龙口镇的古老村落,拥有超过740年的历史沉淀。村中居民大多姓源,他们是中国北方古老民族鲜卑族的后代。据悉,源氏先祖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迁徙之旅,最终在这片南方的鱼米之乡扎根定居。2019年6月,霄南村凭借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荣列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这个村落与华南理工大学之间也有着不解之缘。祝明建介绍,按照广东省“双百行动”部署安排,自2023年8月起,华南理工大学与鹤山市正式结对共建。

  “鹤山市一直在推进‘千里步道’文旅项目,龙口镇的这段被命名为‘龙口步道’。”祝明建介绍说,“今年5月,我有幸受邀参与龙口步道的设计工作,而龙口步道的起点,恰恰就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霄南村。”

  在5月初的实地调研活动中,祝明建带领着学生们对整个龙口步道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进行深入了解。其中,霄南村以其独特的鲜卑文化底蕴和古朴的乡村风貌给师生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正因如此,当祝明建在课后发起征集参与霄南村墙绘项目的队员时,多名学生毫不犹豫地主动报名参加,倪欣竹也在其中。

  很安静、很悠闲,也很不一样。这是倪欣竹对霄南村的第一印象。在为期4天的绘画过程中,倪欣竹对这里简单而纯粹的生活节奏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和感受。

  倪欣竹清楚地记得,在村口与村尾,各有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树,树干周围环绕着供人休憩的座位。每到傍晚,便有三三两两的村民陆续来到树下,他们或坐或倚,轻轻摇动着手中驱散暑热的蒲扇,一边闲聊,一边看这群充满活力的大学生们进行墙绘。

  “要不要来尝尝这些新鲜的水果?”一位村民热情地招呼着。“快来树荫下歇息一会儿,这里凉快得很。”当地民风淳朴,村民们格外热情好客,倪欣竹回忆道。不时地有村民走上前来,好奇地询问他们在绘制的内容,当看到设计稿时,村民们纷纷夸赞。“我们很开心,也更有创作热情和动力了。”

  “村口处还有所小学,每当放学时分,许多小朋友会从我们身边走过,他们对我们的墙绘显得特别好奇,常常会停下来围观一阵子。”倪欣竹笑着说。他们热情地邀请小朋友体验墙绘,一些家长也在一旁鼓励孩子拿起画笔尝试一下。孩子们大都会害羞地摇摇头,然后跑到稍远一点的地方站着继续看他们绘画。

  “虽然天气很热、很辛苦,但看着旧房子那泛黄的墙壁在短短几天后变了样,看着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我们都觉得很开心和值得。”“绘梦而行”乡村振兴突击队队员黄宪嘉感慨道。

  设计赋能乡村振兴

  “设计赋能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在村容村貌的改造上,还可以是农副产品特色包装设计、IP设计、乡村旅游路线规划等等。”祝明建顺手拿起桌上的矿泉水举例,指出这款矿泉水的包装正是学校在“三下乡”活动中的设计成果。

  “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学校专业优势,促进当地发展,同时结合教学科研,实现学以致用。”祝明建说,“将设计专业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真正地落地一些东西,一方面为当地乡村环境美化提升作出一些贡献,另一方面依托当地项目让学生实践锻炼。”

  农村墙上的绘画,观众远不只是村民。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墙绘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它们不仅能够美化乡村环境,还可能成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

  祝明建坦言,虽然霄南村入选了首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名单,当地也计划依托鲜卑历史文化及霄南建筑文化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但目前来说它的知名度仍是不够。

  “所以我们想着要做有显示度的设计,要提高村子在公众视野中的知晓度。”祝明建认为,将鲜卑文化与插画墙绘艺术相结合,对于村子本身而言,是一次优秀的文化传承实践,有助于提升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此外,我们希望通过这批墙绘作品,为当地的美丽乡村建设打开一扇展示其魅力的窗口,吸引更多的关注和资源。”

  据介绍,霄南村鲜卑文化主题墙绘计划通过6幅画描绘鲜卑族的迁移故事,首期已完成其中两幅画作。“镇政府和当地村民对学生们的墙绘反响十分不错,大家都挺喜欢的。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推进,确保整个墙绘项目的完整呈现。”祝明建说。

  声音

  我们计划通过墙绘将鲜卑族迁徙脉络绘制出来,只要你围着村子转一圈,就能对鲜卑族迁徙的历史了解得非常清楚。而插画风格更活泼一些,色彩更小清新一些,也更受年轻人喜欢一些,既改善了村容村貌,也恰好契合当地发展文旅的打算。

  ——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祝明建

  统筹:李陵玻 陈杰生

  采写:南都记者 张思琦 叶孜文 杨伽 张婷 朱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