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开启,6位政协委员畅聊履职心得
完善考核和容错机制 多为初创型科技企业技术攻关“雪中送炭”

昨日上午,广东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开启。六位来自不同界别的省政协委员围绕港澳法律服务、投资环境、非遗传承、普法教育等话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法律服务
吴英鹏
深化粤港澳法律服务业合作 优化港澳律师在大湾区的执业政策
“港澳律师大湾区内地执业试点开展以来,已有近500名港澳律师取得了大湾区律师执业证。”广东省政协委员、香港高等法院大律师、内地执业律师吴英鹏建议,深化粤港澳法律服务业合作,促进港澳律师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每到周末,我的律师事务所都会有二十多名香港律师、大律师前来上课。”吴英鹏介绍,这些香港律师正在努力学习内地法律,备考大湾区律师资格考试。他认为,这是香港律师对内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环境提升投下的信任票。
他表示,广东省相关职能部门积极为港澳律师在大湾区执业提供便利,支持他们参与大湾区建设,吸引了大批港澳律师北上。如今,“大湾区律师”不仅成为一个热词,也为营造一流的法治营商环境、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为深化粤港澳法律服务业合作,促进港澳律师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他建议:一是加强对港澳律师的专业培训,帮助他们熟悉和掌握内地法律法规,更好适应大湾区法律服务市场。
二是进一步优化港澳律师在大湾区的执业政策,鼓励粤港澳三地律所以更多元的方式开展合作,积极推荐大湾区律师到区域性和国际性的律师组织和法律机构任职。
三是加大对大湾区律师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海内外公众对大湾区法律服务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吴英鹏期待,更多港澳律师能够把握机遇、勇担使命,积极参与国家法治建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投资环境
李志坚
促进资本成为耐心资本与创新者并肩长跑
“在科技创新赛道上,无论是突破‘卡脖子’技术,还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资本耐住性子、稳住步子,与创新者并肩长跑。”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围绕“促进资本成为耐心资本”提出三点建议。
“广东积极搭建耐心资本体系,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李志坚举例,如设立“科技创新专板”,为科创企业提供精准的融资对接平台,许多早期科创项目因此获得了关键的资金支持;又如,出台“科创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政策,让资本更有信心地投入到早期项目中。
然而,科创企业从萌芽到壮大,仍面临着发展前景难判断、产业和市场培育时间长、成果转化失败率高等诸多挑战。对此,李志坚建议:一是健全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的配置体系。政府引导资金专注于“硬科技”和前沿领域,如量子科技、脑机接口等。同时,进一步完善考核和容错机制,多为初创型科技企业技术攻关、产业资源对接“雪中送炭”。
二是推动资本理念转变。将金融支持融入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鼓励资本方参与企业战略、实施联合创新,引导资本从单纯的财务投资向战略投资转变。
三是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科创企业成长税收减免计划”,对初创企业在研发投入、设备购置等方面,给予更大力度的税收抵扣;对于投资初创科技企业的资本,按照投资期限和企业成长阶段给予税收减免,吸引更多长期资本流入科技创新领域。
非遗传承
桂元龙
推广体育“非遗”进校园 将体育非遗融入基础教育
近年来,“咏春热”席卷欧洲,英歌舞“出圈出海”,太极、舞狮、龙舟等体育非遗项目也纷纷走出国门,展示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在海外实力“圈粉”。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桂元龙建议,大力推广体育“非遗”进校园活动。
“体育非遗融入校园生活,让学生们近距离了解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对于传承民族经典、增强文化自信,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桂元龙建议,大力推广体育“非遗”进校园活动:一是深入挖掘具有区域性、地方特色的传统项目,组织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传承人,共同制订体育非遗项目进校园方案。
二是将体育非遗融入基础教育,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注重技艺本身的精髓与传承价值,不能过于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与新颖,确保学生深刻理解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
三是将体育非遗纳入第二课堂体系,邀请传承人进校传授知识、展示技艺,带领孩子们走出去开展研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了解体育非遗项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儿童健康
林浩添
保证户外运动时间 搭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大数据平台
广东省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院长林浩添围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提出建议。
林浩添介绍,近视并非简单的视力问题,而是一种可能有先天因素又跟后天环境习惯密切相关的疾病。它轻则影响正常生活,重则引发视网膜脱离、白内障、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等致盲眼病。
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早、深、高”三大特点。一是近视发病越来越早,幼儿园就有小朋友近视;二是度数越来越深,深度近视的患者比例较高;三是近视率居高不下,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仍超过50%。
围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林浩添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保证孩子们的户外运动时间。研究证明,每天增加40分钟的连续户外活动时间,就能让近视率相对值减少23%。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最好每天锻炼2小时。建议学校每天安排1节体育课,学生课后锻炼1小时。
二是科技赋能近视防控。搭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智能大数据平台,开展近视筛查-建档-干预-科普-复诊等闭环管理,及时对儿童青少年近视进行预警提示,并提供解决方案。
三是将广东打造成医学人工智能技术设备研发转化应用及生产输出的示范中心。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联合医院、学校、企业等各界力量,在做好近视防控的同时,推动医学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产品输出。
普法教育
胡芳军
多讲人民群众关心的法律知识 开展精准普法“智慧普法”
“法律从来不只是冰冷的规则,它的温度总是体现在每一个公平公正的案件当中。”广东省政协委员、北京德和衡(广州)律师事务所管委会副主任、高级合伙人胡芳军说。胡芳军分享了一个经办的案件。有位广州的老人去世了,他的4个子女因为遗产继承问题闹上法庭,在香港生活的孙子孙女也被牵扯进来,案件涉及一家三代数十人。同时,同村村民也因为作“人情证”“关系证”被牵涉其中。
“接手案件后,我多次召集各方当事人沟通协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大家明白‘法律很威严,亲情最可贵’,不要赢了官司输了亲情。”胡芳军说。同时,胡芳军耐心向村民普法,告知做虚假证言的法律后果,确保最大限度还原事实真相。经过多番努力,最终家属们达成了共识,遗产得到妥善处理。
“实际上,我们律师会碰到许多这样的‘小案’。但每一件案件的背后,都有可能关系到个人未来和家庭幸福。办好每一件‘小案’,都是在传递公平正义‘正能量’,展现法治‘大道理’。”胡芳军说。
为努力让法律条文走进群众心里,推动形成全社会遵法守法、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胡芳军提出建议,一是要多讲人民群众关心的法律知识,如《民法典》中的婚姻、物业、继承等内容。
二是要开展精准普法,如针对青少年群体,编写专门的法治教材,定期开展“开学第一课”“模拟法庭”等活动。
三是要开展“智慧普法”,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开设账号,以人民群众看得见、听得懂的案例形式普法,切实提升普法成效,共建和谐平安广东。
绿美广东
张修玉
将郊野公园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 以保护为先决条件进行开发
广东省政协委员、农工党省委会委员、广东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所所长张修玉建议建设郊野公园,助绘“绿美广东”。郊野公园是民生工程,也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2023年至今,以森林公园、郊野公园为主体,广东已打造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193个,营造了“林和城相依、林和人相融”的绿美生态环境。
“珠海的红花山郊野公园,通过生态修复,从曾经的废弃矿场,华丽转身为绿意盎然的生态空间,2023年接待游客38.5万人。”张修玉介绍,“又比如,梅州的清凉山郊野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2%,蕴藏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当地村民依托园区人流,发展茶叶、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实现了生态美、百姓富的双赢局面。”
当前,人民群众对休闲娱乐的旺盛需求与广东自然资源的供给存在着矛盾,这对郊野公园的开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张修玉建议,在选址上,将郊野公园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逐步实现每个地级市至少拥有一处高水准郊野公园。
在功能上,郊野公园的开发建设,要立足自然条件,以自然观光、科普教育和野趣娱乐为主,既要保护风貌环境,又要满足多元化需求。
在生态保护上,郊野公园的开发建设,要以保护为先决条件,优化生态系统结构,提高生物多样性;在自然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可以建设占地面积较大的郊野公园,轮流开放不同板块,做到开发和养护相结合。“期待每一个周末,我们都能与家人一起,走进绿意盎然的郊野公园,感受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带给我们的美好。”张修玉说。
A04-10版
统筹:李陵玻 陈杰生 邹琳
执行统筹:吴璇 吴笋林
采写:南都记者 杨伽 张思琦 孙小鹏 梁艳燕 朱唯信 张婷 卢婉珊 曾俊豪 赵青 叶孜文 黄璐 实习生 郝心欣
摄影:南都记者 冯宙锋 邵凡 郑鸿杰 霍健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