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叶博森&刁柏轩

60后老板90后留美员工 均因“机会”选了大湾区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郑雨楠 夏嘉雯 蒋模婷 04-21 01:20

  老板:叶博森 1960年生人,智择(香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广州市政协委员。1987年到深圳布吉区创业,1995年广州增城区新设厂房。广州智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知名的半导体传热领域高新技术企业。

  员工:刁柏轩 1998年生人,广州智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工程部员工。2020年从美国应用工程专业毕业回港,2020年11月到广州智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就业。

  1960年出生的叶博森在27岁创办智择(香港)有限公司,并到深圳市布吉区开设厂房。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下,“三来一补”等利好政策、深圳低廉的用地和人力成本吸引了他。

彼时,从基础设施到行人衣着,罗湖关两侧“画风”迥异。“那时罗湖关的铁路还是木头铺的,一过关,到处都是工地,经常大塞车。”叶博森回忆。

由于内地的工业基础还很薄弱,叶博森当时可选择的经营模式只有“前店后厂”:从香港带原材料过关,在深圳加工,再运回香港行销海内外。“当时深圳从原材料到电力供应都不足,每个工厂都要自配发电机。”

  香港实业家叶博森在广东交的第一个本地朋友来自深圳布吉村。

  那是1987年,27岁的他刚刚创办智择(香港)有限公司,正计划在布吉村设厂。当地“三来一补”的利好政策和低廉的创业成本吸引了他。

  叶博森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村民们都希望来自港澳的实业家们能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带到当地,共享改革开放的时代红利。“我只需要专心办厂就可以,他们帮我把所有手续都办好了。”

  1995年在广州增城区新设厂房创办广州智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后,叶博森又和当地的村民交上了朋友。“他们不仅会帮我办手续,还会给我一些业务上的建议,甚至介绍客户,”叶博森说,“时代变了,人也进步了。”

  与当地人的友谊帮助叶博森快速了解本地的情况开展业务,亦缓解了身处异乡的孤独感。“现在我和这些本地朋友们每周都会吃上一两次饭。”

  这种友谊是过去数十年粤港澳民间交流的缩影,而叶博森觉得,一切都源于要回到祖国闯事业的心。“我要来这里做事,就要和当地沟通,有了沟通,就有了互相理解。”

  叶博森希望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能够来到大湾区发展,好好做一份事业。

  1998年出生的刁柏轩来了,就在叶博森的公司。

  

跨越罗湖关

  

  叶博森第一次在深圳罗湖通关是在1980年,他只身北上探亲。那时的罗湖关给叶博森留下的印象逃不开“混乱”和“简陋”。“铁路都是木头铺的,通关的人不多,但指示很乱,海关也查得很严,最后花了半小时才过关。”

  等7年后他再过罗湖关北上创业,看到一派繁忙景象,但罗湖关两侧依旧“画风”迥异:“一过关,到处都是工地,道路也没修起来,经常大塞车,街上人也多了,大部分都是外来务工的。”

  “到现在就基本没差别了,”叶博森笑称,“街上大家穿的衣服有时比香港还潮。”

  等22岁的刁柏轩来到广州,他所感受到的差异更小。2020年,刁柏轩在美国学习应用工程毕业后回到香港,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家网上求职,最终应聘成为智择公司工程部职工,并在2020年11月来到广州增城区工作。

  “来广州以后,吃得也差不多,说粤语也很亲切,广州CBD的高楼大厦也很现代,我没觉得有什么需要我去努力适应的。”刁柏轩说。

  他也很快交到了朋友。“我这份工作需要经常和同事合作,也需要和项目牵涉的各方保持沟通。”

  

从创业到乐业

  

  叶博森亲历了大湾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80、90年代,由于当时广深的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叶博森可选择的经营模式几乎只有“前店后厂”:从香港带原材料过关,在广深加工,再运回香港行销海内外。“当时内地从原材料到电力供应都不足,甚至一开始整个广东都缺工业用电,工厂都要自配发电机。”

  “前店后厂”模式很快取得成功,珠三角地区经济步入世界罕见的高速发展期,叶博森的公司规模也迅速扩大。21世纪初,因市场需求的改变和广东制造业的崛起,叶博森的公司也开始由初级加工向科研制造转型。

  “我们从内地引进了很多人才,也投入了很多资金。科研不是想想就能做成的,要下很大的决心,但这是必然的趋势。”如今,智择电子科技已发展成国内知名的半导体热传领域高新技术企业。

  如今,将总部设在香港,在内地开展科研,完成产品的全链条生产,再直接从广深出口海外,是智择公司这样的港资企业更常选择的模式。珠三角与港澳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联系日益紧密,拥有了一个新名字:粤港澳大湾区。

  “如果当时没有来到大湾区,我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回想自己的创业经历,叶博森说,“现在做制造业的机会都在广东。”

  “机会”同样是刁柏轩选择大湾区的重要原因。“在香港,跟我的专业对口的工作机会不多,”刁柏轩说,“所以尽管疫情影响下,我到广州来就很难经常回家,但全家人都支持我来这边工作。”

  刁柏轩说,目前很多香港企业都选择将制造业布局在广东,本地主要发展销售、金融等高端服务业,这是区域未来产业分工的大趋势。

  而谈到自己在大湾区的事业规划,刁柏轩眼下的目标更侧重于学习和锻炼。“跟着前辈们做项目,我最大的感受是一个人的事情做不好,就会影响所有人的进度,所以我希望自己通过这份工作,成为一个更有责任心的人。”

  

他们都说要勇敢闯

  

  叶博森和刁柏轩在湾区遇到机会的经历,也间接影响到了身边人。叶博森的3个子女从小便经常往返粤港澳,如今儿子已在规划来大湾区发展。

  刁柏轩则会把大湾区的工作机会分享给同学。“我有些同学很久没来过内地了,考虑来这边工作时,会找我问现在情况怎么样。”

  “我觉得,不要怕,勇敢闯吧。”刁柏轩笑着说,“大湾区的机会确实很多,没有人会否认,关键是要亲自来看一看、闯一闯。”

  而看着自己的子女和刁柏轩,看到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闯湾”创业,叶博森与他们交流时常觉得,后辈们的天地更加广阔。

  “我们当年只是开厂,但是现在的年轻人来湾区,不仅仅是制造业,各行各业都有机会。我认识来大湾区做科研的,做现代农业的,甚至开曲奇店、奶茶店的。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机会多,那中国香港的年轻人们,为什么不来看看呢?”

  他建议现在的港澳青年创业者们在“闯湾”时多与当地沟通。“我是一个主动沟通的人,去到每个地方都会积极了解当地的政策,现在的政府也非常愿意和我们企业沟通,主动让我们了解大湾区的优惠政策,甚至帮我们申请资金。”

  叶博森觉得,有了主动的沟通,就会有相互理解。“只要大家想一起做好事业,大湾区里的差异和隔阂会越来越小。现在的差别其实已经很小了,但你不过来看,不过来做事,就永远没有了解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