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瑞技术、天亿马先后公布弃购占比超2%
破发潮紧跟着弃购现象,会否常态化?分析人士认为,上市定价机制调整后新股估值普遍不低,打新套路难以为继
近日,A股打新市场风云突变,继新股上演破发潮后弃购现象开始出现。这种是短期现象,还是会常态化?南都记者采访业界,一个较为普遍的反馈是:打中新股就能赚钱的时代逐渐过去。对于首当其冲的投行来说,需要更加审慎选择IPO保荐项目,不具有深度保荐服务能力的投行机构将被逐渐淘汰。此外,在券商包销股票的压力下,一级市场定价的市场化水平可能会提高,进而新股发行价格回落,破发现象有望减少。
弃购占比之高,A股罕见
自10月22日中自科技 (688737.SH)上市破发后,新股便开启了陆续破发之途。截至11月9日,共有9只新股首日破发,约占注册制新股数量的半数。
11月3日,新股强瑞技术(301128.SZ)的一则公告引起了市场极大的关注。公告称,保荐机构(主承销商)最终包销股份的数量为509300股,包销金额为15187326元,保荐机构(主承销商)包销股份数量占总发行数量的比例为2.76%。这意味着,强瑞技术弃购占比高达2.76%,这在A股市场颇为罕见。一般来说,新股的弃购占比很少超过1%。
两天后,天亿马(301178.SZ)也发布了IPO在创业板上市的网上发行结果公告。根据公告,弃购占比高达2.36%。天亿马也因此成了自注册制实施以来第2个新股弃购占比超过1%的股票。
弃购的背后,是投资者打新兴趣的回落,毕竟近期打新的收益难以保证,中签新股不再稳赚不赔,收益高的“大肉签股”的破发风险也明显升高。
打中新股就能赚钱的时代逐渐过去
弃购对市场的影响显而易见。中国
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资本市场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张跃文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持续的破发和弃购显然是不正常的现象,预示着二级市场投资者对一级市场定价持有不同看法。没有二级市场支持,股票发行缺乏根基,市场融资能力存在萎缩风险。”
破发和弃购是否会长期持续?宝新金融首席经济学家郑磊认为:“破发和弃购不会成为常态,境外市场也会出现,但出现在大盘比较弱的时候。现在A股的新股破发现象并不严重,只是阶段性情况。当然,这是多个因素叠加之下的结果,但大盘因素的影响比较大。”
也有机构则持中立意见。中金公司的一份报告称,近期新股首日破发的数量比例与破发幅度与2012年大体相当。对比历史上两次新股集中破发情形,2012年新股月均破发比例在30%左右,平均破发幅度大概8%,单月最高破发比例出现于2012年1月,达到60%,平均破发幅度也达到了12%。
该报告还称:“本次连续破发比例达到47%,平均破发幅度有12%,但持续时间尚短,仍需观察。”
不过,一个较为普遍的共识是,打中新股就能赚钱的时代逐渐过去。国海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洪斌对南都记者分析:“9月上市定价机制调整后,新股估值普遍不低,新股上市后的价格走势主要与其价值判断相关。此外,市场在不断进化,市场变得更加理性,打新老套路难以为继。”
新股报价将回落?
投资者弃购之后,首当其冲的是承销商。被弃购的股份,将由主承销商全额包销。上述强瑞技术的公告称,被弃购的近51万股新股将由主承销商国信证券全额包销。
“投行吃肉也会烫到嘴啦!”深圳一位券商人士对南都记者感叹。“在9月上市询价新规出台后,新股的定价不可能像之前那样低了,但也不会太高了,高的话投行不会同意,毕竟要兜底。”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目前的规定,网上投资者连续12个月内累计出现3次中签后未足额缴款的情形时,6个月内不允许参与新股申购。郑磊说:“现在虽然弃购多,但是大家仍在踊跃申购,中签还是不容易。接下来如果在弃购上执行限制或惩罚措施,那么申购的行为可能会减少,进而中签率会提高。”
张跃文则认为,中签率可能会提高,但投资者收益不一定会增加。“机构投资者是对市场进行纠偏的主力,如果一级市场不能尽快纠正定价过高的情况,机构投资者有可能会部分撤出,导致网下打新的中签率上升,但收益未见增加。”
报价回落或将改善破发与弃购的现状。中金公司的研报认为,一方面,新规实施初期,线下投资者尚未形成新的均衡博弈,导致整体报价范围相对较高。在市场化定价机制下,线下投资者将通过降低报价的方式影响新股定价回落至合理水平,从而改善破发的现状。
考验投行的深度保荐服务能力
无论如何,在新股大量弃购下,资本市场的打新投资逻辑将发生大转变。
陈洪斌说:“打新超额收益大幅下降,意味着机构投资者需重新审视打新策略的有效性,加大研究的深度,降低交易的频率和回报预期。”此外,打新破发将逐步淘汰一批不具有深度保荐服务的投行机构,投行机构需更加审慎选择IPO保荐项目,更加注重IPO的价值挖掘,逐步增加买方IPO的思维。
据南都记者了解,此前部分企业选择保荐机构,主要是看哪家能让它们快点上市;部分保荐机构选择企业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但显然,注册制下,保荐机构等中介需要对自己的角色提出更高的要求。
采写:南都记者 王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