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于近日推出“防疫健康信息码”,让民众可以一码知晓个人防疫健康风险,扫一扫出示“掌上健康报告”,进一步助力各地区疫情精准防控和有序复工复产。
当前,正处于人员返程、企业复工的防控关键时期,个人健康状况主动申报自查和被动查验已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防疫健康信息码”在精准防控和推动复工复产中究竟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具体来说,公众可以通过“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微信小程序中“防疫信息码”入口,或者部分省市的公众也可以通过微信城市服务中“防疫健康码”入口进行健康码的申领服务。在进行实名认证,并简单上报个人健康状况之后,即可申领自己的防疫信息码,凭码即可出入社区、办公楼等地方。
不仅仅为了非常时期的出行便利,国家政务服务平台还考虑到了用户的多元需求。依托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统一电子证照系统,利用汇聚的卫生健康、民航、铁路等方面数据,公众一旦通过实名认证,就可以查看本人的防疫健康相关信息详情,如是否为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患者、是否为同行密切接触人员,一键即得。
“防疫健康信息码”的推出受到了网友的热烈欢迎,其中缘由并不复杂:一个简单的操作,解决了大问题,找到了当前复工复产的一个“痛点”。
众所周知,复工复产必然牵扯到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当前,不少地方正在千方百计打破农民工返岗“梗阻”,努力解决返岗工人不足、交通物流不畅、产业链配套难等问题。但据2月29日《经济日报》报道,“复产了,部分外地员工回不来,生产还是卡在那。”“货运到了,找不到装卸工,卸不了货干着急。”“要发货却没有司机接活,配送十分困难”……记者采访复工复产企业时,频频看到企业反映缺工严重。
“出不来”、“进不去”,一些地方农民工返岗的梗阻在哪儿?
在不同的场景需要反复提交个人健康状况以及各种证明,这是战疫中的一个常态,也是防控的需要。但一些群众和企业反映,返程上班和恢复生产,在办理相关证明过程中遭遇不少形式主义的烦恼。有的被来回“踢皮球”,有的陷入“‘证明我妈是我妈’式的‘死循环’”,有的去开健康证明,要填几张表、盖几个章、外加几位包村干部现场签字……
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健康码”应运而生。
在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推出“防疫健康信息码”之前,不少地方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已经推出了各地的“健康码”,旨在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打通不同渠道的信息数据,让民众无需反复填报,同时也使政府部门能够快速掌握民众身体状况。
各地推出“健康码”,给民众出行带来了便利,但是这种便利仍然比较有限,其中症结在于不同地方的健康码能否互信互认。
现在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推出的“防疫健康信息码”被称为国家版的“健康码”,就因为在它的身上,寄托着不同地方的健康码互信互认的期待。
据披露,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目前还处于试运行阶段,后续在充分利用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共享的数据和信息码服务基础上,将逐步与各地健康码对接和互认。“一码通行”,“一码走遍全国”,这样的愿景相信很快就会到来。
科技助力战疫,成果正在不断涌现。作为特殊时期数字化动态健康认证方式,“健康码”目前大范围使用,是一次以电子证件取代纸质证件的大规模应用探索和实践创新,也是一次大数据技术的生动普及。
让过去的不可能变为可能,科技对生活的改善让人惊喜,科技还有望冲破人的固化思维。战疫之中,各种填表、各种证明让人不堪其扰,同时又似乎不可或缺,换一种思维,运用科技的伟力,其实可以轻松起来。
“一码通行”这样的措施希望多多益善,如此复工复产的障碍就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