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后经济恢复要与低碳转型密切结合

气候变化影响比此前想象的更大,将成为国家安全重点之一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9月01日        版次:GA10    作者:林方舟

今年第7号台风“海高斯”8月19日在广东珠海金湾区沿海登陆。 资料图

今年中国的夏季洪水,让气候变化再一次被广泛讨论。“气候变化对于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影响比原来想象的可能要更加剧烈。”近日举行的一场气候变化主题研讨会上,国家气候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何建坤发出警告。

何建坤认为,未来全球应建立管控气候风险的长效机制,气候安全将成为非传统安全的重要组成之一。在后疫情时期的经济复苏过程中,也要把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放在核心位置,将经济恢复与低碳转型密切结合。

今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他预测,“十四五”我国可能将开展城市层面的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经济转型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要率先实现二氧化碳的达峰;同时碳市场的建设也将进一步加快,市场机制将在实现双达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疫情

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又有新警示

2020年的夏天洪水来得早且凶猛。持续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是否和气候变化相关?气候变化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中国城市如何提高气候韧性?在8月27日“气候变化影响与提升中国城市韧性”网络研讨会上,多位专家探讨适应气候变化和提升城市韧性等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气候变化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风险。日前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显示,2019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1℃,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1951~2019年,中国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24℃,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气候变化对于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影响比原来想象的可能要更加剧烈,进展会更快,影响的程度也会更大。”何建坤称。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又有了很多新的警示。何建坤表示,在应对疫情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应对更加深刻、长远和严重的气候危机。

他认为,当前应对气候变化,需考虑如何管控气候变化的风险,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韧性;同时,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趋势,减缓气候变化。

具体而言,何建坤认为一方面应建立管控气候风险的长效机制。未来气候安全将成为世界范围内非传统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也会考虑把气候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一个重要的方面,加以战略上进行研究和部署。

另一方面,疫情之后,经济的恢复要实现绿色、高质量的和可持续的复苏,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放在核心的位置,把经济恢复与长期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转型密切结合起来。

预计“十四五”

将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

如何在后疫情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对气候变化,提高城市的韧性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何建坤提出五点建议。

第一,经济复苏坚持绿色复苏低碳转型的方向,重点的投资领域要有意识强化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投资导向,目的在于推进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他举例,比如老旧小区改造,既要发展利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强化建筑节能,同时也要考虑如何防止城市内涝,如何应对极端降雨或者热浪,以增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韧性。

第二,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实现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方式,建设气候适应性的智慧城市。为此,要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终端部门的电气化,用电力在终端部门取代石油、天然气,特别是煤炭的消费。他介绍,目前中国终端用能中,电力占比约25%,2030年会提升到30%,2050年会提升到55%以上。电力主要来自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电力的需求也给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的空间。

第三,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NBS越来越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它的核心是通过保护、修复和发展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这样既能够减少排放源,增加碳汇,又能够增强生态系统的自身功能,来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当前很多城市在建设的海绵城市,就是一个促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环境提升和应对气候变化多方共赢的机制。

第四,在“十四五”,乃至“十五五”期间,要强化节能和减排二氧化碳的各项指标措施,要实现环境质量根本的好转和兑现国际减排承诺的双达标。何建坤预测,“十四五”可能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会开展城市层面的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特别是经济转型比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要率先实现二氧化碳的达峰;另外一个,加快碳市场的建设,提升碳市场覆盖的范围和力度,使市场机制在实现双达标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五,各个城市在制定并且实施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的长期战略中,要防止高碳基础设施技术的锁定,要和长远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密切结合起来,长期实现低碳转型,提升城市在国际上的综合低碳发展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关注

  中国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全球平均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8月24日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下称《蓝皮书》)显示,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1951年以来,中国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24℃,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1961年以来,中国平均年降水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

中国一百年变暖了1.56摄氏度左右

“全球变暖趋势在持续。”《蓝皮书》称,2019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1℃,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过去五年(2015~2019年)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五个年份;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个连续十年都比前一个十年更暖。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蓝皮书》显示,1951~2019年,中国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24℃,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的最暖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极端高温事件明显增多;2019年,云南元江(43.1℃)等64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

在今年6月的NSR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严中伟曾介绍,定量上说,一百年中全球平均变暖了不到1摄氏度,而中国变暖了1.56摄氏度左右,明显高于全球平均。

中国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

“在中国,暴雨在增加,毛毛雨在减少。”严中伟说。在台风和降水方面,《蓝皮书》显示,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登陆中国台风的平均强度波动增强;2019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生成个数为29个,其中6个登陆中国;超强台风“利奇马”为1949年以来登陆中国的第五强台风,且登陆后移动缓慢、陆上滞留时间长,风雨强度大、影响范围广。

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教授杨静说,研究表示,虽然局地台风的生成数目在变少,但是强度却在增加。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整体海温的升高,台风的生成位置明显北移,西北移路径增多,更多台风会在我国渤海湾和日本登陆,甚至可以影响到我国东北地区,造成北方极端降水的显著变化。

中国降水变化区域差异明显,暴雨日数增多。《蓝皮书》称,1961~2019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微弱的增加趋势,平均年降水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年累计暴雨(日降水量≥50毫米)站日数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3.8%。

南都记者 林方舟 实习生 李泽妤 发自北京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