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都2021全国两会特别策划“京粤连线”,首场聚焦“营造数字生态 建设数字中国”

与会嘉宾呼吁加快数据共享与开放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3月08日        版次:GA16    作者:陈燕

缪国乐 应提高政府部门的数据开放共享水平 打通合规运用数据、无缝推送数据能力,从而降低企业获取数据信息和利用数据办事的成本,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江浩然 数据开放的前提之一是数据确权 一是应当加大对数据产权保护的宣传力度,二是应当尽快启动立法工作,明确数据采集和使用的流程和权限。

张桂东 广州实现办证“少跑、少填、少报、快批” 广州市通过26个部门的66个业务系统与电子证照系统互联互通,群众和企业取得电子证照后即刻可用,办证“少跑、少填、少报、快批”。

洪森 实现数据实时共享更易简化流程 如果市级以上各部门的审批系统能和我们区审批系统对接,实现数据实时共享,我们在审批改革过程中就更容易做到材料精简、流程优化和智能判断。

郑跃平 保护隐私是数据共享的保障和基石 我国对数据开放过程中伴随的数据安全、隐私侵犯等挑战,目前的应对仍然不足。因此,必须加强法治建设,完善监管机制。

林永忠 数据开放是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 数据开放是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各地政务热线采集的真实有效的数据,应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共物品。

吴岩松 建议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 “数字鸿沟”、“数据孤岛”现象,主要是因为政府各部门之间利益诉求不同、数据标准不同,建议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

  全国两会之 热话题

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一连出现了八个“数字”: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3月6日晚,南方都市报2021全国两会特别策划“京粤连线”,首场聚焦“营造数字生态 建设数字中国”议题,北京、广州、深圳三地嘉宾线上“云对话”。围绕数字中国畅想未来的同时,与会嘉宾共同呼吁,从数据采集、数字平台到数字生态营建过程中,应加快数据共享与开放。

  “十四五”新部署

搭建数字平台到营造数字生态

对政府工作报告中释放的中国数字化发展积极信号,京粤两地的嘉宾们都感到振奋。

全国人大代表、河源市总商会副会长缪国乐介绍,在国务院今年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中,用一整篇四个章节介绍了“十四五”期间中国数字化发展的总体规划。“里面提到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包括我们政府、市场主体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数字经济、数字产业、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生态,可以说涵盖了数字化建设的全领域。”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江浩然表示。

江浩然认为,“十三五”期间,各地、各领域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部署,投资硬件、采集数据、搭建网络,目前具备了可推广的条件。但在跨部门、跨领域的综合性平台建设方面还有所欠缺,数据应用的体制机制也尚未完善。因此,“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应是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数据要素的整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企业或群众经常要办理的事项,今年要基本实现跨省通办。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郑跃平认为,这意味着对数字政府的要求由在省级、市级层面搭建数字化平台,拓展到实现省和省之间的数据互通互联共享。

此外,郑跃平指出,“数字生态”的提法,意味着“十四五”期间,中国将更加注重推动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发展,将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机制体系,在全球层面上形成数字中国自己的优势、特点和模式。

  实践中的困扰

应建立数据共享的动力机制

如何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建设数字中国的新部署,推动数字化发展进入新阶段?数据共享作为当前的痛点、难点和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在连线讨论中被屡屡提及。

“在数据共享上,我国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缪国乐表示。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推动电子证照扩大应用领域和全国互通互认,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企业和群众经常办理的事项,今年要基本实现“跨省通办”。

广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应用管理处处长张桂东介绍,广州市通过26个部门的66个业务系统与电子证照系统互联互通,群众和企业取得电子证照后即刻可用,办证“少跑、少填、少报、快批”。

但数据壁垒仍困扰着不少数字政府实践者。广州市黄埔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副局长洪森表示,“如果市级以上各部门的审批系统能和我们区审批系统对接,实现数据实时共享,我们在审批改革过程中就更容易做到材料精简、流程优化和智能判断,这也是广州市、广东省政数局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目前,在省、市政数局大力推动下,部分重点领域的审批系统、办事系统之间数据归集、数据共享等已逐步实现。”

中国信息协会客户联络中心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岩松认为,“数字鸿沟”、“数据孤岛”现象,主要是因为政府各部门之间利益诉求不同、数据标准不同。他建议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通过定期汇总分析综合性政务平台采集的数据,定期反馈给各部门,为各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从而使各部门有动力参与数据共享。

郑跃平同样认为,促进数据共享的关键是建立动力机制。“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层级之间的数据共享不是为了共享而共享,而是为了配合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以及问题解决而去共享。”

江浩然则建议,“十四五”期间,应由国务院领导成立专门机构,全力推动整合数据要素,搭建以国家为主导的公共数据服务平台,推动跨区域、跨部门数据共享,逐步形成一次采集、多次使用、永久保存的平台化结果模式。

  保护隐私前提下

数据需要开放给市场和社会

数据共享要求打破组织内部的数据壁垒,数据开放则提出了更高层次的目标,即遵照统一的标准和规则,将组织内部的数据有选择、有层次地对外开放。

数据开放的前提之一是数据确权。江浩然指出,基于原始数据生成的各类衍生数据和服务蕴含着巨大商业利益,广大民众本应享受的个人数据红利,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被有意无意地稀释了。他建议,一是应当加大对数据产权保护的宣传力度,二是应当尽快启动立法工作,明确数据采集和使用的流程和权限。

郑跃平则指出,我国对数据开放过程中伴随的数据安全、隐私侵犯等挑战,目前的应对仍然不足。因此,必须加强法治建设,完善监管机制。“保护个人和企业的隐私,是数据共享、开放、协同重要的保障和基石。”

尽管面临着上述难题,与会嘉宾仍然认为,数据开放是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各地政务热线采集的真实有效的数据,应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共物品。”全国政务热线发展联盟秘书处秘书长林永忠说。

缪国乐建议,应当提高政府部门的数据开放共享水平,打通合规运用数据、无缝推送数据能力,从而降低企业获取数据信息和利用数据办事的成本,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郑跃平强调,政府拥有宝贵的、全面的、准确的数据,需要将这些数据资源开放给社会和市场,才能真正实现数据的价值,才能真正形成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和数字经济三者之间的协同。“让每一个人、每一个社会组织都能够享受数字中国建设的红利。”

此外,与地方实践主体交流了数据共享开放方面的创新案例后,郑跃平提出,“融合”是用好数据的关键。一是应将数据和业务紧紧融合,不要为了数据采集而采集。二是将数据和管理、决策、治理实践融合。“只有这样,数据的采集管理才不会产生新的成本和负担,才能够让业务、管理实践变得精准,让数据在政府内部,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流动起来,真正实现数据的价值。”

统筹:裘萍 李湘莹 执行统筹:江英 蒋模婷 卫志凌

采写统筹:蒋模婷

采写:实习生 蒋模婷 梁思华 南都记者 陈燕

主持人:南都记者 陈燕

导播:郭慧琳 直播:卫志凌 陈赟健 崔俊超

摄影:南都记者 何玉帅 视频:南都记者 刘威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