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轻时的许渊冲。

许渊冲在电脑上敲打自己的译作。
6月17日,南都记者从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证实,著名翻译家、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渊冲,当日上午在京逝世,享年100岁。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讣告称,许渊冲遗体告别仪式定于6月22日上午8时在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
“从夜里偷几个钟点延长生命”
许渊冲生于江西南昌,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1944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文学研究所,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
他精通英文、法文,译有中、英、法文著译一百余部,包括《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2010年荣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荣获国际译联颁发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是公认的翻译大家。
1991年许渊冲70岁时才退休。退休后,少了教书工作琐碎叨扰,他更专注自己的翻译工作了。许渊冲每天会对着台式电脑将自己每日的翻译成果一字一字地敲进电脑文档,从晚上10点工作到凌晨三四点。他的译作从先前的20余本,在近30年中,增长到150余本。
许渊冲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我而言没有日夜。每天和每天的区别只有一个,有没有翻译。”他将英国诗人托马斯·摩尔的诗句挂在嘴边,“The best of all ways to lengthen our days is to steal some hours from the night——延长生命最好的办法,是从夜里偷几个钟点。”
2007年,他被医生诊断为直肠癌,被告知只有7年可活,2014年他却站在了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的领奖台上,成为摘得“北极光”杰出文学奖的首位亚洲翻译家。“北极光”奖评价他是“中英法文化沟通的桥梁”。
据北京大学介绍,百岁的许渊冲,此前仍在坚持他的翻译工作,他每天仍然会在那栋70平方米水泥地板的老房子里翻译到深夜。百岁之际,他又出版了《西南联大求学日记》《古诗里的核心词》“画说经典”以及“许渊冲英译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系列”等,不断与时间赛跑。
他的境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2019年,耄耋之年的许渊冲在董卿主持的文化节目《朗读者》上,回忆起自己走上翻译道路的原因,是因为喜欢一个女同学。1939年,还在西南联大上学的许渊冲,将林徽因悼念徐志摩诗歌的《别丢掉》翻译成英文发表。此后六十余年,他耕耘译事,孜孜矻矻,著述等身。
在老一辈翻译家当中,许渊冲是在中文、英文、法文之间自由跳跃游走,在英译中、法译中、中译英、中译法领域都卓有建树的一位。《梦与真:许渊冲自述》里,许渊冲在回忆自己如何将《诗经》译入英/法文时,阐发了自己的翻译观。
在翻译的过程里,他会假设自己是原作者。如果原作者要求自己写出使人“知之、好之、乐之”的作品,译者也同样应该译出使人“知之、好之、乐之”的译作。用钱锺书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艺之至者,所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心所欲”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文学翻译上求美;“不逾矩”就是不超越客观规律,在文学翻译上就是求真。南都记者 侯婧婧 黄茜 见习记者 杨苓妍
许渊冲的西南联大岁月:
“我的一生都在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
百岁之际,《许渊冲:永远的西南联大》出版。这部回忆性散文集记录了许渊冲在西南联大所经历的人和事,向当代的年轻人们展示了联大的精神,展示了国家危难时读书人的血性与风骨,也展示了一代联大人以青春热血铸就时代文化的历史。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1921年,许渊冲出生在江西南昌,1938年前往西南联大外文系求学,1941年参军,毕业后在联大下设的天祥中学教书,1946年法国留学,许渊冲才算真正离开联大。
联大8年,许渊冲从江西小镇的青年学子,逐渐成长为展现世界之美的翻译家,千里求学路,艰辛有之,犹疑有之,退缩有之,蜕变有之。但始终不改的,是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许渊冲在联大求学时正是名家云集的时候。老先生在书中追忆了陈寅恪、闻一多、冯友兰、吴宓、朱自清、钱锺书、沈从文、卞之琳等大家风采,怀想杨振宁、朱光亚、何兆武那一代联大人的家国理想与激扬青春,于狂狷意趣与民族精神中重现了那个独一无二的年代。
“我觉得压力根本就不大,有什么压力呢”
老先生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经说过,他读书的学校都很不错,小学是在当时当地最好的小学,中学是在省内最好的中学,大学是全国最好的大学。有人就问许老先生,在联大这么优秀的学校,和那么多优秀的人一起读书,会感觉到压力么?
他笑眯眯地说:“我觉得压力根本就不大,有什么压力呢,清华北大很自由。你要大家向上,这个不是压力,是催促你向上。杨振宁好,要赶上这样才好,杨振宁是理科生,物理99,微积分100分了,我怎么学习他呢,后来我俄文100分,法文99,我这样来学他,但是没有压力……”
说到这里,老先生还提起《许渊冲:永远的西南联大》里的一个故事,当时教他们英文的是外文系主任叶公超先生,老先生回忆说:“他对学生很严,但讲词汇的用法,却很精彩。叶先生考试也很严,分数给得又紧:一小时考五十个词,五个句子,回答五个问题,还要写篇英文短文。结果杨振宁考第一,才得80分;我考第二,只得79分;而别的组却有八九十分的……”
“每个小时都要快快活活”
许渊冲先生是个不折不扣的甜食爱好者,读大学的时候担任伙委,负责大家的伙食,就把甜甜的玉米作为素菜放进了菜单,不料引起了很多同学的反对,他这才知道南方人把玉米当菜,北方人却当粗粮。从此,这位伙委南北兼顾,但依旧爱好玉米。
老先生一直习惯用热牛奶和奶油蛋糕做早餐,牛奶还要加糖。直到100岁,他的冰箱里还放着蛋糕,喝的椰汁与吃的水果也是甜甜的,对甜食的喜爱也让他的生活充满阳光,笑眯眯地继续着翻译事业。
早操锻炼,坚持七十年的联大习惯
许渊冲老先生一直保持着联大时的生活习惯,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做早操。老先生的早操习惯是来自于联大的体育老师,也是清华名人黄中孚(1933级),他要学生们每天做体操,保证百病不生。许渊冲坚持了70年,现在也不曾放松。
天气好的时候,许老先生也会到北大附近的小公园坐坐,散散步,看看风景,然后继续他的工作。
幽默诙谐,不吐不快的大师
许渊冲老先生在《永远的西南联大》一书中提到过自己的俄文课,有记者就好奇地问许老,您的俄语成绩这么好,为什么后来不用俄语进行翻译呢。
提到这里,老先生的吐槽之魂冉冉升起,“吃饱饭你要看这书太累了,所以后面不念俄文了。法文,轻而易举(!!!?),所以我后来搞法文了……”
“托尔斯泰写得那么长,陀思妥耶夫斯基,你简直不想看,写那么长干什么,我想算了……”
许渊冲一边吐槽,一边翻译,他犀利的目光和不吐不快的表达,是快速走近作家和作品的利器,能够将读者带入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
“我的一生就在尽量使世界变得更美”
许渊冲老先生百岁之际,还在坚持翻译莎士比亚戏剧,不是手写,而是用电脑一个个字敲上去。老先生学会使用电脑之后,用这种方式继续着自己的翻译事业,虽然因为年纪大了,眼力有所退步,行动也不是很方便,但老先生还是坚持着,用自己的方式,让世界变得更美。他曾说,我的一生就在尽量使世界变得更美。
这位期待世界美好的阔爱老人,对年轻人说,“你应该使生活愉悦,使乐趣增多,使自己有乐趣,别人也乐趣,这是个最好的世界。”
南都记者 朱蓉婷 实习生 陈芯茹
狂狷许渊冲
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许渊冲名片
古今中外的诗人文人都是我的大鹏鸟,我把他们的诗文翻译出来,使他们的景语成为情语,就可以高飞远航了。
——许渊冲日记
你要大家向上,这个不是压力,是催促你向上。杨振宁好,要赶上这样才好,杨振宁是理科生,物理99,微积分100分了,我怎么学习他呢,后来我俄文100分,法文99,我这样来学他,但是没有压力……
——许渊冲谈求学生涯
托尔斯泰写得那么长,陀思妥耶夫斯基,你简直不想看,写那么长干什么,我想算了……
吃饱饭你要看这书太累了,所以后面不念俄文了。法文,轻而易举,所以我后来搞法文了……
——许渊冲接受媒体采访
我要求用《追忆逝水年华》,若不采用,我就退出此书的翻译!
——许渊冲在普鲁斯特翻译讨论会上发言
许渊冲名译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毛泽东《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Most Chinese daughters have a desire strong,
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powder the f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