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习近平出席大会并为最高奖获得者等颁奖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11月04日        版次:GA03    作者:王凡 新华社

“歼8之父”顾诵芬

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王大中

  新华社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3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韩正主持大会。

  依靠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

  上午10时20分,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先向获得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颁发奖章、证书,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并请他们到主席台就座。随后,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两位最高奖获得者一道,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代表颁发证书。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讲话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体获奖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向参与和支持中国科技事业的外国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李克强说,我们党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尊重关心科技工作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广大科技工作者拼搏奉献、勇攀高峰,书写了辉煌篇章,尤其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广泛激发社会创造潜能,依靠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

  切实给科研人员松绑减负

  李克强指出,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重大科技项目,推广“揭榜挂帅”等机制,让愿创新、敢创新、能创新者都有机会一展身手。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尊重科学规律,推动自由探索和问题导向有机结合,保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和耐心,强化长期稳定支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强高校基础学科建设。营造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科研生态,支持科研人员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

  李克强说,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制定更多激励创新的普惠性政策,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开辟科技成果转化快车道。

  李克强指出,要以更大力度打破制约创新创造的繁文缛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切实给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和监督体制,落实责任制,确保各项下放的权责接得住、管得好。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机制。培育有利于创新的土壤和环境,让更多双创主体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促进更多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在扩大开放中实现互利共赢。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主持大会时说,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获奖者为榜样,继续发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坚持“四个面向”,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王大中代表全体获奖人员发言。

  奖励大会开始前,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了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并同大家合影留念。

  丁薛祥、许其亮、陈希、黄坤明、艾力更·依明巴海、肖捷、卢展工出席大会。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军队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及家属代表,首都科技界代表和学生代表等约3000人参加大会。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

  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4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61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58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57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137项

  授予8名外籍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歼8之父”顾诵芬

  “制造中国人自己的飞机”

  顾诵芬,男,1930年2月出生,江苏苏州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航空研究院名誉院长。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架双发、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战斗机的总设计师。

  作为我国著名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航空战略科学家,他建立了新中国飞机空气动力学设计体系,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制歼击机的先河,持续开展航空战略研究,为我国航空科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顾诵芬很早就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寇全面进攻华北。“当年7月28日那天,日军轰炸二十九军营地,轰炸机就从我们家上空飞过,连投下的炸弹都看得一清二楚。”那年他只有7岁。2017年7月15日,顾诵芬在央视《开讲啦》中回忆称,当时自己就暗暗下定决心,“制造中国人自己的飞机”。

  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王大中 

  “中国核供热技术第一人”

  王大中,1935年2月出生于河北昌黎。1953年,他考入了清华大学机械系。

  1955年,清华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为国家培养原子能科学技术人才的核工程系——工程物理系。这年,王大中读完机械系大二课程后,转入了工程物理系的核反应堆专业第一个班。1958年王大中毕业留校,参加了我国第一座2兆瓦屏蔽试验反应堆和原子能科学技术研究。

  20世纪60年代,王大中参与创建清华大学核能研究基地及屏蔽实验反应堆的研究与建设。上世纪80年代,主持领导建成世界首座一体化壳式核供热堆——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在我国开创了核能供热新领域。近20年来,积极倡导并主持领导高温气冷堆的研究与发展,并于2000年建成世界首座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

  他被同行誉为“中国核供热技术第一人”,在我国真正独立研发的核能技术——高温气冷堆技术和快中子反应堆技术领域,他是开拓者和奠基人。

  采写:南都记者 王凡(部分资料参考新华社、《科学中国人》杂志)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