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春伊始,各地吹响拼经济号角,为经济发展打好基础。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这个目标,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并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实现今年预期目标并非易事,需要政策聚焦发力、工作加倍努力、各方面齐心协力。”他说。
有关中国经济发展和潜力的问题,备受关注。随着人口拐点出现,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能在哪?如何让居民敢消费?日前,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在接受南方都市报等媒体采访时,多次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经济增长潜力 中国在新经济发展上有优势
近期很多国际机构对中国经济的预测是在5%以下,林毅夫预计会在5%以上,判断依据在哪?为何相对乐观?
对此,林毅夫回应,中国有增长的潜力,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的经济体,还处在产业升级的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也有后来者的优势。
他以日本、韩国、德国为例,指出这些国家处在追赶阶段的时候都能实现8%及更高的增长,中国也有这个潜力,而且还有新优势,即以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
林毅夫认为,在发展新经济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但有着人力资本多、国内市场规模大、产业配套齐全的优势,规模经济作用下,速度更快,竞争力更强。因此,中国还有很大空间来进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力水平。
反驳“中国崛起见顶论” 中国有人口质量红利
在分析中国未来发展潜力的同时,林毅夫也反驳了一些外国学者所谓的“中国崛起见顶论”、中国可能会步日本后尘陷入停滞等观点。他指出,日本没有超越美国,反而差距一路加大的原因,在于上世纪80年代受到美国打压、签署广场协议后,日本放弃了最前沿的芯片产业。“日本当时很天真地接受了新自由主义的思潮,放弃利用产业政策去支持新产业新技术的发展。”自此,日本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处于停滞状态,再也没有新技术新产业引领世界。
林毅夫认为,中国现在处在追赶过程中,有后来者优势,可以利用跟发达国家差距,引进消化吸收作为技术再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来源。“只要我们继续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速度、人均GDP提高的速度高于美国的速度,那我们一定能赶上美国。”他说。
创新需要人才,而随着人口拐点的出现,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能在哪?对此,林毅夫坦言,失去人口红利、人口老龄化是国际上对中国经济增长持悲观看法的原因之一,日本也是一个例子,但他认为这个观点并不准确。
“对经济增长来讲,劳动力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效劳动。”他表示,有效劳动是劳动力的数量乘以质量。劳动力质量最主要是看教育水平。“我们确实出现了人口老龄化,但这并不是一个黑天鹅事件,多年前就有预测。”他说,针对劳动力数量不增加的问题,通常政府会采取应对措施,最重要的是增加对劳动力的教育投入。
南都记者注意到,2022年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日前《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11.05年,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
“新进来的劳动力,其教育年限是退休人员的两倍甚至更多。从有效劳动来计算的话,实际上是增加的。”林毅夫指出,这也是中国的人口红利,过去是数量红利,现在是质量红利。他认为,从上述数据也可以看出,中国不会像日本一样。因为日本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同时,也放弃了利用产业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而后者并不是由于前者造成的。
让居民敢消费 投资带来经济增长带来收入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去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超八成,与此同时,消费市场恢复向好的基础仍不牢固,消费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如何让居民敢消费?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林毅夫首先谈起了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问题。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有声音指出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消费拉动才可持续。林毅夫对此持保留态度,他认为消费非常重要,但消费的前提是收入增长,这需要技术和产业升级带来就业机会,而生产力的提高需要投资。“在经济增长下滑的时候,消费一直很疲软,消费也无法拉动。”
林毅夫一直秉持的观点是,一个国家要长期经济可持续增长,必须以比较高的投资增长推动。当然,应该是投资到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上来,要为此提供必要的融资条件和必要的政策环境。他提到,政府负有稳定经济增长的责任,在经济下行周期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包括投资于消除经济增长瓶颈的基础设施带动国内需求,也为包括民营企业等各种所有制企业创造机会。民营企业有了市场,就能够有投资,带来就业和收入,消费得以维持。
当前,中国正在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林毅夫表示,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在维持安全的前提下,抓住发展的机遇,把资源动员起来,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中国就能够不断发展。
“我想,对每个人来讲,重要的不是说消费在GDP当中占的比重是多少,更重要的是说大家会觉得我在未来收入越来越多,我可以消费的东西越来越多,我对未来展望越来越好,这样的话消费就会增长快。”林毅夫说,这才是提振消费最重要的办法。
采写:南都记者 潘珊菊 陈秋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