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2024广州网络生态治理新实践研讨活动举行,两份最新报告发布

创新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 广州打造“基地+”模式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4年12月09日        版次:GA08    作者:张雨亭 袁炯贤 罗韵 方晓林

  2024广州网络生态治理新实践研讨交流活动现场。   制图由腾讯元宝Al生成

  梁迎修

  周建青

  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是广大网民的共同期盼,也是管网治网的重要目标。12月6日下午,以“长效共治 清朗共筑”为主题,2024广州网络生态治理新实践研讨交流活动举行,来自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互联网企业的代表,以及高校专家、网络KOL、网络监督志愿者等各界嘉宾齐聚一堂,分享广州在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方面的新实践、新经验,共同为打造协同共治的地方样本建言献策。

  本次活动由广州市委网信办指导,南方都市报社、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主办,活动上,由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编制的两份最新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相关报告正式发布。

  构建长效治理体系需多元协同

  提炼可复制推广的“广州模式”  

  此次研讨活动旨在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倾听各界声音,促进多元协同,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探讨网络生态治理的有效路径和方法,以促进网络空间的健康、有序、和谐发展。

  广州市委网信办副主任贺忠在致辞中表示,广州市委网信办近年来积极探索网络综合治理新路径,注重专项整治的实效性、治理方式的针对性和机制建设的长效性。在网络生态治理实践中,积极发挥社会力量,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基地,通过政策宣讲、座谈研讨等方式,不断提升网络生态治理质效。他同时指出,网络生态治理任务依旧复杂且艰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推动形成多元共治、长效发展的新格局,共同创造更加清朗、美好的网络空间。

  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副书记、主编刘江涛致辞表示,南都持续多年关注和研究“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课题,助力互联网平台“青少年模式”建设,编制的《音视频直播平台未成年人保护创新治理报告》以及针对网络水军、网络谣言、AI安全的专题调研成果,成为政府部门、行业企业重要的工作参考。希望通过举办此次活动,与各界探讨如何更好地协同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总结创新经验,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广州模式”,为网络生态治理的“中国方案”注入新动能。  

  围绕多元主体协同等话题

  专家企业共探治理新路径 

  广州互联网协会党支部书记、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章江花带来了广州互联网协会网络生态治理基地的探索实践。她介绍,基地成立以来,以搭建普法平台、组织网络知识竞赛、构建和完善专家智库、加强规范标准制定和行业研究等方式,探索多元主体共治共建的工作模式。

  广州市未成年人网络生态治理基地主任张海波聚焦未成年人群体,他指出,该基地在市委网信办的领导下,探索建立广州市区域未成年人网络生态治理工作体系,通过设立体验学习阵地、组建网络素养宣讲团队、承接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师资培训、亲子公益活动、深调研等方式,打造网络素养教育“家校社企”协同育人的“广州模式”。

  活动上,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粤港澳大湾区网络生态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建青、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梁迎修,以及来自趣丸科技、UC的两位企业负责人也分别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围绕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网络谣言治理、企业精准长效治理等话题分享了见解。

  研讨交流活动上,由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编制的《广州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基地建设成效评估报告》《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指数报告》正式发布。其中,《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指数报告》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通用型的区域评估指标体系,以“预防性治理”“即时性治理”“结果性治理”三大维度35个测评项,以国内10个主要城市为样本,评估其网络生态治理水平。指数结果显示,10个样本城市的总体均值为85.98(满分100分),综合治理总体成效明显。  

  大V、干警、志愿者、学生

  各界代表协力寄语共治方向  

  网络生态治理需要多方协力共治。活动上,KOL代表、司法代表、网络监督志愿者代表、学生代表等参与网络内容生态构建的不同主体,分别结合自身经历,用一个词表达了对网络内容生态治理的理解与寄望。

  短视频博主“青椒姐姐”、广东财经大学网络传播学院网络传播系副主任朱立芳以“聚能启新”为关键词,阐述了立足湾区,服务湾区,用互联网写好湾区故事的生动实践案例。

  广州市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的未检干警邓鑫,带来了“良法善治”的理念。她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司法实践出发,深入讲述了司法办案和法律监督机关履行检察职能、促推依法治网的使命担当。

  来自广州市网络监督志愿服务总队的叶佳杰,以“守正清源”为核心出发点,分享了网络监督志愿者宣传动员广大群众参与举报、抵制网络谣言,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的工作经验。

  年龄最小的分享者是来自黄埔区怡瑞小学的学生吴梓熠,同时也是广州市未成年人网络生态治理基地的公益小讲师。她对“文明上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呼吁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让整个网络变得更加和谐、温暖。

  报告发布

  广州打造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五大基地 更主动更精准地探索长效治理路径

  12月6日在2024广州网络生态治理新实践研讨交流活动上,由广州市委网信办指导,南方都市报社、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编制的《广州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基地建设成效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

  《报告》显示,广州依托互联网相关行业协会、少年宫等阵地,先后建立涵盖网络生态、网络游戏、网络直播、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以及公众账号生态治理基地,在全国率先打造“基地+”模式,更主动更精准地探索长效治理路径。调查显示,超过八成受访者对当前广州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情况表示满意。

  《报告》提到,广州顺应《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多个政策法规出台落地的时间,2020年7月至今先后依托广州互联网协会、广州市游戏行业协会、广东省演出行业协会网络表演(直播)委员会、广州市自媒体协会以及广州市第二少年宫,逐步建设了广州市网络生态治理基地、广州市网络游戏行业生态治理基地、广州市网络直播行业生态治理基地、广州市未成年人网络生态治理基地、广州市公众账号生态治理基地等五大基地。

  五大基地根据自身联接的行业企业特色,各有侧重,协同发力,通过政策宣讲、行业分享、选树典型、素养培训、行业自律、制定标准等多元手段,逐步完善模式、形式、机制、服务等4个方面的创新治理方式。具体而言,广州依托协会及少年宫建立基地,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从业者、用户等形成连接,基于共同方向与伙伴式关系创新合作模式。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各基地形成“摸需求、聚人才、搭平台”的工作路径,从了解诉求与痛点入手,借助行业组织等优势凝聚各类智库资源,开发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程,建设实践阵地等,提升用户网络素养。基地以党建为引领,把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工作,有机融入基地运行与发展全过程,引导行业企业发挥“红色引擎”效用,推动治理机制创新。在做好常态化治理工作同时,拓展服务场景,延伸服务触角,为行业企业搭建平台“出海”取经,及时反映平台企业面临的重点突发性问题,协同谋发展。

  调查显示,参加过基地活动的受访者表示有不同层面的收获。其中,超过55%参与者表示进一步学会了甄别虚假网络信息,超四成参与者表示对网游直播等内容的鉴别力有所提高。

  专家观点

  梁迎修:法治保障科技向善 以AI应对网络谣言治理挑战

  当天,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梁迎修以《我国网络谣言的法律治理:成就、挑战与应对》为主题作分享。在梁迎修看来,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治理体系,保障AI等科技向善;政府机构、官方媒体、新闻媒体、自媒体、公众等要加强协同合作,共同应对网络谣言治理挑战。

  梁迎修介绍,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网络谣言问题,多措并举,综合治理,不断取得成效。建立多层次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治理网络谣言提供了规范依据;开展系列专项行动,重点打击网络造谣、传播谣言行为,对涉嫌传播谣言的个人和群体进行查处。此外,积极开展公众教育,建立联合辟谣平台。

  他认为,我国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多部门协作的网络谣言治理体系。通过对虚假信息源头的追踪和平台的快速反应,网络谣言传播得到有效控制;对于编造和传播重大谣言行为,有关部门能够及时采取法律措施予以制裁;公众的网络素养通过教育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识别并抵制虚假信息。

  梁迎修指出,AI生成的虚假信息,增加了网络谣言的欺骗性,提高了网络谣言的核验难度,加快了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AI生成内容的匿名性和快速传播特性也使得追踪和问责变得更加困难,这对网络谣言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他提出“以AI对抗AI”,他认为,AI技术在网络谣言内容识别、路径追踪、自动化辟谣、预防教育等方面,为网络谣言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工具。他建议,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治理体系,树立科技向善的理念,防止技术被滥用。

  周建青: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共建良好的网络生态

  当天,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粤港澳大湾区网络生态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建青作《网络生态视域下网络空间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研究》主题分享。在周建青看来,我国网络空间治理主体已从一元主导向多元参与转变,要通过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共建良好的网络生态。

  周建青介绍,自1994年以来,我国网络空间治理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政府、互联网企业、社会组织、网民等网络空间治理主体,其参与和功能也在不断演进:从政府主导下的互联网发展,到社会组织弥补网络监管漏洞,网民舆论监督作用凸显,再到互联网企业承担主体责任,每个阶段不同主体的治理功能体现出各自的特点。

  他认为,传统的权威管理模式已无法有效应对网络空间的现状,网络空间治理模式面临从“分散”向“综合”的改革,治理主体已从一元主导向多元参与转变。

  在周建青看来,当前我国网络空间治理仍存在管理架构与协同机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治理过程分散化和治理技术滞后、缺乏治理评价体系与长效机制等问题。他认为,网络空间良好生态有着自由有序、发展活力、动态稳定的特点。基于这些特点构建网络空间良好生态,要加强网络空间精神文明建设,做大做强网上正能量;促使“线下”与“线上”身份认知的统一,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治理;保障网络空间多元主体和谐发展,实现由多头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构建多中心协同共治网络,推动由事后管理向全过程治理转变。

  监制: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王卫国 邹莹

  统筹:凌慧珊 关健明

  采写:南都记者 张雨亭 袁炯贤 罗韵 方晓林 陈袁 谢小清 唐静怡 孔令旖 李伟锋 熊润淼 陈艺丹

  摄影:南都记者 冯宙锋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