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硬科技突围与生态进化的双重奏促使深圳“独角兽走廊”崛起

政策留白孕育出人工智能等新兴赛道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5年07月18日        版次:GA05    作者:陈紫嫣 林敏儿

  “独角兽走廊”企业迅速成长与突围,离不开改革创新力度、政策服务保障与产业创新生态。 南宣供图

  从1985年深圳科技工业园在滩涂奠基,到如今具有全球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风向标”意义的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广东经济“第一区”——深圳南山完成了从“三来一补”加工区到全球创新生态范本的跨越。而今,这条强势崛起的“独角兽走廊”背后,是硬科技突围与生态进化交织的双重奏,更蕴藏着中国创新从政策驱动到生态自循环的深层逻辑。当我们将“独角兽走廊”的观察视角落到走廊内的每一个独角兽企业上,不难发现这些成立于2000年之后、价值10亿美元以上的非上市企业的特点:年轻、成长快、市场潜力巨大,他们的迅速成长与突围,离不开这片区域的改革创新力度,政策服务保障与产业创新生态。

  创新沃土

  从制度破冰到服务颗粒度的极致

  2014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席卷华夏大地,作为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的南山区开始高姿态向世界展示其创新实力,这也为“独角兽走廊”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事实上,南山的创新密码,早就写在“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基因里。

  1979年,蛇口工业区的开山炮声不仅炸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更埋下“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市场意识。作为中国首个外向型工业区,蛇口通过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工程招标等制度创新,吸引了飞利浦、IBM等跨国企业,为后来的产业升级铺垫了国际化视野。1991年,深圳科技工业园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1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华为、中兴从这里起步,完成从代理商到技术研发的原始积累,时任深圳主官更表示,要在这片土地上试出一条高科技产业化的路。

  进入21世纪,特区的改革从“破冰”转向“系统构建”。2008年面对全球经济新挑战,南山率先提出“自主创新核心区”战略,将西丽大学城、深圳湾高新区、大沙河创新走廊串联成“创新金三角”,成为了“独角兽走廊”的雏形。随之而来的,是从市到区各级政策工具箱的持续扩容与服务的精准滴灌。

  2010年起,深圳开始加大政策力度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随后,南山区也相继出台“领航计划”打造人才创新创业发展;2016年,响应深圳“营商环境改革20条”的南山推出政务服务“5个100%”模式,2018年南山发布“民营经济十条”,设立5亿元融资担保基金和40亿元民营企业发展基金,2022年提出构建“1+4+N”产业扶持政策体系,设立38.3亿元专项资金支持16个重点行业;2023年,推出“i南山企业服务综合平台”,实现541项服务“一次办”;2025年进一步细化了服务的颗粒度,发布《支持创新创业“六个一”行动方案》,构建起全周期创业支持体系,将南山的创业扶持推向新高度。

  如今,已经连续举办18年,被行业内誉为“双创”奥斯卡的创新南山“创业之星”大赛已成为南山连接全球创新创业资源的知名赛事品牌,大疆创新、奥比中光等“独角兽”正是从这里走出、登上全球舞台。

  开放包容

  从政策留白到自循环系统的建立

  与部分区域“政策划圈定产业”不同,“独角兽走廊”的创新活力源自南山区对市场规律的充分尊重——政府坚持做“土壤改良者”而非“园丁”,让市场自发形成产业生态的良性循环。

  201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推出商事制度改革,第一个以特区立法的形式确定了改革内容,创新采用了统一的商事主体登记规则模式,并开创国内多项“先河”。截至2024年8月,南山区商事主体达到58.6万家,相当于每3名常住人口里面就诞生1个市场主体。

  政策的留白也进一步激发了“独角兽走廊”内部的发展活力:政府不直接指定产业方向,甚至打破传统的区域限制,通过“场景开放”引导创新。

  2022年,南山全域开放自动驾驶测试场景,吸引了包括独角兽企业元戎启行在内的企业前来完成技术迭代,在这里形成了“测试-优化-落地”的闭环,如今的“独角兽走廊”也成为了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聚集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事实上,这种政策留白让市场自发形成金融科技、机器人、物流三大“压舱石”产业,同时孕育出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新兴赛道。

  在这样的土壤环境下,如今的“独角兽走廊”已形成完整创新产业链条:鹏城实验室与9家诺贝尔科学家实验室等攻坚前沿技术,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众多高校促成成果转化,腾讯、大疆、优必选等龙头企业主导市场落地并布局全球,这种闭环在无人机、机器人领域尤为显著。

  数据显示,2022年南山区无人机产业产值超550亿元,占据全国半壁江山,链上企业超150家,其中包括了“链主”企业、占据全球民用无人机70%以上市场份额、消费级无人机80%市场份额的独角兽——大疆创新。如今,南山区无人机产业链上下游的碳纤维材料、特种塑料、锂电池等产业均已形成优势,“不出南山区,就能够造出一架完整的无人机”的说法不胫而走的同时,更辐射和带动深圳市乃至大湾区数千家无人机相关产业聚集。

  如今的“独角兽走廊”,创新生态早已超越“政府输血”阶段,形成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产业链韧性强劲、全球化布局的自循环系统。

  观察

  “独角兽走廊”生态进化启示录:

  硬科技领域开辟差异化赛道

  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5全球独角兽榜》带火了深圳的“独角兽走廊”,对比各大上榜城市的独角兽“图谱”,不难发现深圳“独角兽走廊”的崛起,本质上是硬科技突围与生态进化的双重奏。

  以制造业崛起的深圳正在以“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协同、跨境制度创新激活全球资源、市场化容错机制鼓励试错的独特路径,在硬科技领域开辟出差异化赛道。以“独角兽走廊”内的大疆创新为例,通过无人机技术突破,大疆带动500余家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年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该模式也证明了,在科技创新的深水区,产业链韧性、制度开放性与生态自组织能力的共振,比单纯的政策扶持或资源投入更具持久生命力。

  “南山最宝贵的,是能让‘从0到1’的创新不断涌现的土壤。”正如“大疆教父”、中国机器人与自动化领域专家李泽湘教授所言,如今这片土壤的肥力在“独角兽走廊”得到进一步放大,不断涌现的“独角兽”正在改写着全球创新地图的版图。

  南都调研 总第770期

  统筹:陈紫嫣

  采写:南都记者 陈紫嫣 林敏儿 实习生 何昕怡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