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益云咨询 跨省也服务 为市民戴好防疫“心灵口罩”

广州“防疫公益心理援助计划”已提供2.5万余人次服务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3月02日        版次:EA04    作者:杨婷

→广州市心协的心理咨询师在通过电话向市民提供心理咨询志愿服务。 通讯员供图

刷手机刷到失眠、回家反复洗手消毒、稍有不适总怀疑患上新冠肺炎……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也让心理笼罩上阴霾。为此,广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简称“心协会”)成立专门的“抗疫”小组,从1月23日起启动“防疫公益心理援助计划”,截至2月22日,累计提供各类咨询等服务2.5万余人次,为市民戴好防疫“心灵口罩”。广州市心协会长李幸民教授表示,当前返程复工高峰已经到来,这场战“疫”到了更加关键的阶段,市心协要再接再厉用心理专业知识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

  数据

  除夕前夜成立心理援助小组 一个月提供服务2.5万余人次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全国暴发以来,广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以下简称广州市心协)迅速行动,在除夕前夜成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公益心理援助”小组,启动“防疫公益心理援助计划”。截至2月22日,一个月累计提供各类咨询等服务2.5万余人次,心理防疫专家讲座12次,发布100余条疫情防控和科普宣传信息,服务16个心理爱好和科普微信群(QQ群)合计6000余人,点对点答疑256次、播放阅读防疫课程5000余次。

广州市心协还联合团市委及直属单位广州市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和12355广州青少年服务台联合组建“疫情防控心理疏导志愿服务小组”、成立12355“心理防疫”青年突击队;同时,联合广东省青少年宫协会开展“儿童正念”心理公益课程。“防疫公益心理援助计划”实施至今,广州市心协累计为全市各级机关、工青妇组织、院校医院、企事业单位、社区等选派专家及专业心理咨询师500余人次,所属会员单位均投入到了这次抗击疫情心理援助服务中。

同时,广州市心协及时开展“抗击新型肺炎疫情公益心理咨询”岗前培训,编写了2.5万字的《抗击新型肺炎疫情-危机事件中的心理疏导原则与技巧》培训教案,利用协会官网、公众号、会员及心理服务工作者微信群等渠道进行普及与宣传。

  方式

  三人一个微信小群 保护隐私咨询完就散群

广州市心协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石娟介绍,参加“防疫公益心理援助计划”的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约60人,全部通过岗前培训和危机干预培训,每天分为两组人员值班,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一组在12355广州青少年服务台接听热线电话,一组通过网络在线形式接受市民心理咨询,每组2-3人,轮流值班。

需要心理咨询的市民可以直接加广州市心协留的微信号,不用验证即可加成功,随后接线人员会将值班心理咨询师拉入,一起建一个3人微信群,由心理咨询师以微信语音或文字形式接受咨询,一旦个案咨询结束后,3人群会立即解散。如果市民来电咨询,则是和值班心理咨询师一对一电话交谈,一般通话时长大约30-45分钟。

心理咨询师会就每次咨询做好个案记录,涉及名字、个人信息等隐私需要严格保密,不能向工作以外的人讲,个案记录完成后通过平台上传,只有相关负责人才能看到。当事咨询师如有困惑疑问,可将个案隐去个人信息进行小组讨论。

  案例

私企老板曾闭门一个月不见人

调整心态积极复工

“请你一定告诉我,那位心理咨询师究竟和我儿子说了什么?让他变化这么大,像换了一个人!”近日,市心协志愿者在接听防疫热线时遇到一个难题,一位来电女士英姐(化名)不断追问此前给自己独生子阿明(化名)接线的心理咨询师究竟是谁,在电话里和儿子说了什么。

阿明是一名私企老板,去年底因父亲意外身亡一直过分自责,今年初因疫情暴发后情绪更加低落,甚至一个月不和任何人说话,除了勉强同意母亲送饭进房间,全天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多次萌生把企业卖给别人的念头。好在企业总经理忠诚得力,把企业复工前的筹备和员工安抚工作做得很好,只等阿明一声令下复工了。几天前,阿明突然振作起来,说给“可信任的人”打了电话,突然想通了,自己这个状态一定不是父亲所愿意看到的,他要成为父亲期望的人,并立即宣布企业复工,此后每天回公司正常上班。

英姐和企业员工都非常感恩这个人,英姐偷偷查了儿子的通话记录后,才知道原来儿子是通过公益热线求助了心理咨询师。不过,基于保密原则,相关志愿者并未告知英姐与其儿子连线的心理咨询师名字。英姐只得在电话里再三道谢,“太感谢这位咨询师了,让500人的企业恢复运转,谢谢他帮了我们大忙。”

单亲爸爸途经武汉回家担心影响家人

咨询后亲子关系改善

广州市心协讲师石娟前几天接到一个来自湖北当地的单亲爸爸求助,他从外地途经武汉,回到家和父母、孩子一起居住。看到新闻报道后,他总担心自己是无症状的新冠肺炎患者,担心和焦虑让他变得脾气暴躁,其实他回家已经20多天,家人都没有任何症状。石娟首先肯定了他对孩子的爱,再从医学上向他科普新冠肺炎的相关症状,“最重要是转移他的注意力,不要一直盯着疫情消息”,从交谈中了解到单亲爸爸只有寒暑假能回家和儿子相处,父子俩关系并不亲密。“我把他的注意力转到亲子方面,”石娟教他和孩子在家增进感情的互动方式,“换个角度看,疫情相当于给父子俩提供更多相处时间,有一个高质量的陪伴和相处”,单亲爸爸后来反馈说,咨询后自己的心情放松很多,父子关系也有所改善。

怀疑自己患新冠肺炎的人群咨询最多

石娟介绍,疫情期间接到的心理咨询大致可分三类人群,第一类人群受疫情影响不能出门,怕被感染新冠肺炎,他们占比最大,普遍反映有焦虑的情绪,“心理咨询师会从他原有资源中找到他忽略的东西,从而帮助他积极地面对疫情。”对于没有太多心理问题的正常人,可以按照防疫手册所说,去加强锻炼、做些感兴趣的事来舒缓情绪。

第二类人群本身有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受疫情影响病情加重,心理咨询师对他们主要做危机干预处理,后续还是建议其去医院精神科就诊,配合药物治疗。

第三类人群是一线的医护人员,他们除了担心感染,更多是责任感的驱使下,其在治疗患者过程没有达到满意的结果,出现愧疚、自责,“首先肯定他的价值,然后告诉他们不是付出一定有好的结果。”

“尊重、倾听、共情,让对方知道你理解他的感受”,石娟强调这是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的重要原则,现代社会大部分人需要倾诉,把问题吐露出来,情绪会缓和,“人本身是有自愈能力,只是在那一刻需要有倾诉的窗口。”

  南都观察团

广州市政协委员

郑子殷:

一线人员应配更专业的心理服务

如何缓解焦虑不安的情绪,如何帮助抑郁悲观的心情?大疫之下,各种心理服务可以说是社会心态的一个保护伞。挺身而出的广州心协交出了一份答卷。作为心理咨询师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群团组织通力合作成立热线,通过电话、微信沟通等方式为广大市民提供心理疏导、情绪支持等相关服务,无疑解决了燃眉之急。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咨询师流派不同、所在机构不同,如何形成统一高效的工作团队;如何将短暂积极的满腔热情,变成持久稳定的温暖关爱长效机制,需要探索与实践。

普通市民对心理服务有需求,奋战在一线的抗疫人员尤其是从湖北归来的医护人员需求更甚,目前普适性的志愿心理服务能不能替代针对性的专业心理服务?政府有关部门应当考虑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让专业志愿服务变成专业社会服务,直接为上述刚需群体减压,将心理保护伞一撑到底。

统筹:尹来 李文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 杨婷 李文 通讯员 穗心宣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