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一词,自提出后,在多个重要会议中被重点提及。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广东省自2023年起,连续两年在春节假期后的首日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为新一年的发展击鼓催征。在2024年的广东省和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新质生产力”成为热门词汇。“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广东省、广州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广州市作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领先的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是“遥遥领先”。2023年,广州科技创新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2023全球独角兽榜》显示,广州是过去一年独角兽数量增长最快的中国城市;是全国唯一研发投入强度连续八年稳定增长的一线城市;高新技术企业当年拟认定数量首次突破5000家,总量突破1.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量居全国第一。
广州有高品质的教育科研、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有66万名在园幼儿、180多万名在校中小学生、规模稳居全国第一的165万名在校大学生,“年轻”让广州自信满怀、人才辈出。
这些科技创新能力与年轻力量无不与新质生产力息息相关。在广州海珠,我们发起“发现新质生产力的力量”的采访计划。当我们了解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重要性之后,去到了一线寻找答案。新质生产力到底能够为我们带来哪些变化?
答案就在此期的人物故事中。和元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国章用大数据这一新的生产要素,赋能了许多行业和公司,也在电商和金融领域初获成功;广州德擎光学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技术总监白天翔用激光焊接新技术替代传统焊接技术,公司实现了产品从0到1的突破,同时也填补了国内激光诊断、评估以及激光焊接检测的行业空白;学者网创始人汤庸创办“学者网”,为国内985高校20余万注册用户提供交流、协同智能服务;广东博兴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庞来兴专注于紫外光固化树脂研发和制造,化工材料变得环保节能,还实现了国产替代。
这些新技术的运用与转化,均让他们告别传统行业白热化的竞争,而专注于自身科研攻关和产品研发,实现了新的生产要素的运用,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摆在眼前的是一片尚未挖掘的、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