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门北路街心公园提升后

逢源北社区提升后彩绘墙

环卫公厕升级改造后

隆庆社区提升后太极广场

西站社区提升后西站公园
蜿蜒的驷马涌碧波潋滟,麻石街巷间骑楼光影斑驳,古树荫下居民悠然漫步……近年来,荔湾区城管执法局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持续推动市容景观“增品提质”、城市“绣花管理”进一步“扩面提标”,实现社区环境持续美化,街区市容更加规范,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有保障,让千年商都在保留岭南韵味的进程中实现人居环境品质跃升。
1.出行堵点破解,周门北路从“堵心路”到“安心路”
从西华路转入周门北路,映入眼帘的是整洁通畅的道路,铺设的人行道串联起驷马涌绿道。错落有致的树植配置与迂回婉转的道路相得益彰,层次感凸显,走在人行道上安全感满满,一转角便撞进绿意盎然的春天,尽享花花草草的芬芳,邂逅姹紫嫣红的浪漫。
周门北路串联西华路和周门路,是荔湾区彩虹街道冼家庄社区以及附近居民出行的重要道路,从地图上看南北贯穿整个彩虹街道。曾经,路面狭窄细长且未设置人行道,路中间原为一处安全岛水泥凸台井盖,非常影响车辆会车通过,路过的行人和电动车常常需要在车流中穿行,整个过程尤为惊险。“路口那个拦路石”从我记事时起就已经在这儿了,每天上下班经过这里时都得格外小心,特别是会车时,一不小心就容易蹭了。现在终于拆除了,出行的道路更加畅通了”。居民口中的“拦路石”便是那一处安全岛水泥凸台井盖,如今的水泥凸台早已抹平,路过的行人也不必小心翼翼在车水马龙中穿行。
如何让群众推门见绿、转角见美,彩虹街道借力社区“绣花行动”,在设计上精心构思,制定优化提升方案,通过拆除围蔽的铁护栏,以透水砖铺装园路,设置休闲座椅,丰富慢行路径,为来往行人纳凉休憩提供便利,打造了小而精的“口袋公园”,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娱乐散步的好去处。周门北路提升后,打开绿化护栏约800米,扩宽活动空间约1600平方米,群众通行得到安全保障,车辆通行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堵心路”变成“安心路”,赢得了居民纷纷点赞。
2.银铃力量汇聚,隆庆社区托起“夕阳红”幸福生活
起势、两脚开立、两臂前举、屈膝按掌……清晨,在位于荔湾区金花街道的隆庆社区小公园里,总会见到一群老年人在此练习太极拳,孩童们在棋文化宣传景墙两侧来回追逐,猫狗们嬉戏玩闹,生活好不惬意。这样的场景已然成为广府生活美学的生动写照,也是荔湾区金花街道探索社区绣花管理的一个缩影。
金花街道隆庆社区建于20世纪80年代,临近陈家祠片区,社区户数共计2032户,人口较为稠密,其中老年人口约占四成,且社区内无统一物业管理。80多岁的居民霍兆康在隆庆社区住了近40年,回想起过去的环境,她感慨颇多,“楼道里的照明设施不足,一出门楼梯间比较昏暗,加上公共楼梯没有扶手,老年人出门确实不方便。现如今,伴随着社区“绣花行动”的开展,隆庆社区也解锁了社区的“幸福密码”。
老有所养,更可老有所为。金花街道深挖“银龄”资源,积极推动离退休党员干部参与社区基层治理,熟悉社情民意的老党员作为“智囊团”,加入共同缔造委员会,为社区的环境提升建言献策。于是,“家门口”的颐养乐园得以实现,更成为了社区特色地标的打卡点。
出门再也不用摸黑走,适老化设施对老年人十分友好,家门口的金花小公园、文化展示广场、棋园、太极园、颐乐园、健身路径纷纷上新!为社区群众提供了一个宽敞的幸福空间,无论是晨练的老人,还是嬉戏的孩童,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现在我们的社区环境好,配套也齐全,出行安全放心,还有健身的好去处,尊老敬老的氛围很浓厚,我们的幸福感满满。”街坊吴姨谈起家门口的变化都满脸笑意。
踏上金花小公园的健身路径,一处集休闲、娱乐、太极文化科普、宣传为一体的街心公园现于眼前。在充分利用原有场地的基础上,设计融入了太极元素,凸显出太极文化意涵,太极园应运而生。园内的景墙上标注着二十四节气里的养生之道,提醒养生保健对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尤其重要,寿字文化墙更是寄托了“福寿绵长、寿比南山”的美好祝愿。
步入棋园,处处体现对老年人的关心关爱。棋园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前期的调研,基于周边老年人日常热衷于聚集于此处下象棋,氛围浓厚。金花街道以棋为媒,在设计上布局“落子”,结合荔湾的西关风情要素,设计园林构件,如棋文化宣传景墙采用西关青砖,以海棠花元素设计格栅窗花,地面铺设铜钱地刻,以及在转角位布设金花的特色标识,建设了健身步径、无障碍坡道,增添了石材棋桌……荔湾西关传统文化融合体现在社区重塑的街巷空间秩序中,不仅能最大程度贴近居民需求,满足居民所思所想所盼,更能让大家看得到家门口的变化和惊喜。
3.活力街区营造,逢源北社区织就邻里温情
在城市化的背景下,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快节奏的生活使得社区邻里关系既简单又复杂。逢源街道以打造留住乡愁记忆、全民乐享生活的活力街区为目标,遵循配套设施、植入文化印记、营造活力空间的工作思路,结合社区名称中“左右逢源”文化内涵和中国“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打造出社区专属文化符号,在社区入口以及内街内巷的节点处合理布设,提升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动员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微治理、微提升。
地处西关的逢源北社区,昔日街坊熟悉的小运动场,变成了充满活力的百变运动场。逢源街道巧妙地将西关元素、岭南符号融入重新规划的社区空间,满足社区街坊的健身、衣物晾晒等需求。小运动场分设活动功能区3个,增设文化展示墙及休闲座凳6组,不仅可以作为露天电影院,还兼具了居民健身、儿童娱乐及晾晒衣物等功能,让美好家园的设想变成可触可感的幸福共享空间,提升了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拉近了社区“邻距离”。
在龙津西路上一幅3D彩绘画,吸引了很多过路市民游客的目光,不少人纷纷在此打卡拍照。这幅3D彩绘画来自社区居民万氏兄弟出品,凝聚了岭南的历史文明和广府的西关味道,图案和色彩上也与荔枝湾景区环境相融合,画有广州酒家、泮溪酒家、向群饭店等知名餐饮品牌,凸显食在广州、味在西关的风味特色,也有广绣、广州泥塑、打铜等非遗技艺,展现岭南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还有西关小姐漫步荔枝湾涌、花船巡游卖花以及“花艇仔上吃艇仔粥”的传统场景,凸显西关水乡风韵。
采用满洲窗花和青砖瓦片为元素提升的环卫点满足了居民垃圾投放的需求,更展现了满满的西关文化……逢源街道于一砖一瓦一街巷间践行对社区居民的承诺,把美好家园的设想变成可触可感的幸福共享空间,让每一处转角都充满惊喜,提升了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拉近了社区“邻距离”。
4.铁路文化赋能,西站社区老房焕发新生机
从1907年走来的火车西站历经岁月洗礼,西站迎来送走无数南来北往的旅客,见证了中国铁路的辉煌成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靠近西站的站前街道西站社区居住着大量的铁路职工和家属,是荔湾曾经有名的“铁半城”。沿着岁月铺就的轨道,多数的职工宿舍也变成了“高龄老人”,外立面破损、脱落,屋内漏水等问题日渐凸显。
对于社区居民来说,作为“生活主场”的房子不仅是一个安稳的居所,更是一代人的美好记忆和心灵归宿。哪些房屋的外立面需要改?怎么改?如何让社区居民参与进来?站前街道一一给出了答案。
火车头、钢轨、月台、绿皮车厢……铁路印记已经深深烙在铁路人家的心底,如何把这些零散碎片的乡愁印记完好呈现出来?站前街道紧紧围绕“追寻铁路印记,赓续西站芳华”主题,召开专家评审会并征询社区设计师意见,确定以铁路元素为载体,全面走访听意见、现场踏勘选项目、实地调研定内容、认可图纸再施工,敲定社区环境提升内容“菜单”。制定施工方案后,面对居民提出的各类需求,只要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都不退不避,尽最大努力满足居民“点菜”需求,完成建筑外立面美化提升17栋,楼道改造59梯。
最值得居民津津乐道的是西站的主题园,提升后的主题园成为了社区的新地标和往来游人的打卡点。据了解,西站主题园原本是一处破旧的街心公园,因铺装老旧破损严重、空间功能利用率较低等原因,少有居民踏足,时间久了就长出了杂草,甚至成了杂物的堆场和蚊虫的孳生地,影响社区环境美观的同时也威胁着居民的健康和安全。在多次征集居民意见,西站主题园的提升方向得以明确,设计上主打温暖橙色系,空间上采用不锈钢冲孔板分隔开三个圆形区域,分别为西站记忆园、榕荫休闲园和儿童游乐园,圆形既是车轮的剪影,也是年轮的象征。西站主题园设置了石凳、冲孔铝扣板墙、不锈钢折边字、儿童游乐设施等设施,还展示了西站地图及老照片,以此让社区留下记忆,让居民留下乡愁。
5.智慧公厕升级,科技赋能提升民生体验
为方便社区居民如厕,荔湾区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深化“厕所革命”,对辖内环卫公厕开展升级改造工作,目前已完成64座环卫公厕的升级改造,让方便更节能,更省事。通过智慧赋能,升级改造后的公厕至少引进5种不同的智能设备:在门口增设智能厕位显示屏,方便市民清楚厕位数量和如厕情况;添置自动除臭装置、智能马桶、自动感应冲水、求助装置等设施,厕所的每一个细节突出人性化,处处体现人文关怀,让市民和游客感受到温馨感和舒适感。此外还创新推出“荔湾公厕”小程序,市民用微信扫一扫公厕指示牌二维码即可查看附近公厕信息,用科技力量重塑公厕服务场景,让传统公厕蜕变为兼具功能性、舒适性与智慧化的城市文明窗口。
绣花式城市治理,一针一线显功夫。接下来,荔湾区将继续聚焦群众需求,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以实际行动为“百千万工程”提质增颜,让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