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岁老人三叉神经痛了10多年,机器人来解困

在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成功实施“针尖内的手术”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1月05日        版次:NA08    作者:李榕

该手术利用机器人的“GPS”系统精准定位穿刺点,不用开颅。

家住南山的王奶奶被三叉神经痛折磨了10多年,常常“痛不欲生”。近日,在手术机器人的辅助下,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南山医院)神经外科团队为王奶奶成功实施了“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手术(PBC)”,该手术利用机器人的“GPS”系统,精准定位穿刺点,不用开颅,只用一根针,就帮助患者解除了10多年的疼痛困扰。

南都记者了解到,自从手术机器人这个“神器”上岗两个多月来,已完成10多例高难度颅内手术,标志着协和深圳医院神经外科手术进入“机器人时代”。

不用开颅手术,医生另辟蹊径

王奶奶今年76岁,10年前,她的左前额和颧部开始出现疼痛感,“像被电击一样,每次要持续10多秒”,每个月才一两次,没有其他症状,但每次发作让她痛不欲生。

过去10多年,家人带着王奶奶到多家医院就诊,均被诊断为“三叉神经痛”。有医生建议手术治疗,但王奶奶害怕做手术,只选择了口服药物,但效果不明显。每次疼痛的时候,仍是自己“硬扛着”。

两个月前,王奶奶的“三叉神经痛”加重了,每天要痛5-6次,痛得实在无法忍受。近日,王奶奶无法忍受疼痛的折磨,在熟人的推荐下,来到协和深圳医院神经外科就诊,希望“能有办法拯救她”。

三叉神经痛,俗称为“面痛”,是最常见的颅神经疾病之一,发病率约为52/10万,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尤其女性多见。三叉神经痛发作时,患者脸部会出现突然的电击样、刀割样、烧灼样等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被称为“天下第一痛”。“患者常常因此不敢擦脸、进食,甚至连口水也不敢下咽,严重影响着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秦国强说。

目前,医学界主流观点认为血管压迫是引起三叉神经疼痛的主要原因,主要治疗方式包括开颅微血管减压术、射频损毁术、伽玛刀放射治疗、微球囊压迫术等。其中,开颅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金标准。

秦国强介绍,王奶奶多次头颅MRI检查显示,没有发现三叉神经与血管有关系,再加上她过去10多年曲折而痛苦的诊疗经历,非常恐惧开颅手术,对清醒状态下射频治疗也心存畏惧。于是,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并征求了家人的意见后,神经外科团队建议患者选择微球囊压迫术方法。

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微创手术,也被称为“针尖内的手术”,无需开颅,只在面部用穿刺针将球囊导入到三叉神经半月节部附近,通过球囊压迫机械毁损神经的方式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GPS”系统精准定位实现“一针入孔”

2020年11月8日,在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的辅助下,秦国强用2.1mm的穿刺针将球囊导入到王奶奶三叉神经半月节部附近,通过球囊压迫化解三叉神经痛。整个手术不到10分钟,仅留下一个针眼大小的伤口,在全麻下进行,患者全程无痛。

“相比于传统的开颅手术,微球囊压迫手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微创、精准及安全。”秦国强说,该手术无需开颅,创伤非常小,手术时间短,只要微球囊压迫时间控制好,治疗效果好。而此手术最大的难点就是穿刺的精准性,要把穿刺针穿入约5公分外的卵圆孔,但卵圆孔非常小,仅有衬衫纽扣的1/4大小,由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医院都是在X线、C形臂、CT引导下,医生进行徒手穿刺,多次穿刺损伤大。

不过,这次手术,神经外科医生有了新“神器”——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作为脑外科手术的“GPS”系统,该机器人在术前能辅助医生确定手术靶点,规划最优穿刺路径,确保最优的手术方案。手术的时候,医生根据设定的路径和靶点,“一针入孔”,且穿刺精度非常高,误差不超过1毫米,避免了重要血管和脑组织的损伤,大大降低了手术的风险。

秦国强表示,因为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很快,相对开颅手术,住院时间也大大缩短,治疗费用也降低了。手术后,王奶奶的恢复效果非常好,三叉神经痛一下子就没有了。术后第2天,复查头颅CT也没有见明显异常,王奶奶顺利出院了。

机器人上岗辅助完成10多例颅内手术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庆华表示,大脑被医学界称为“生命的禁区”,要想在“禁区”里“动刀子”,是难度极高的精细活。然而,有了神经外科机器人的辅助,让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

“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来说,外科手术机器人无疑就是一个‘神助手’。”张庆华说。这个“神助手”集导航、立体定向和机械臂于一体,具有精准定位、能可视化血管、能进行高灵敏度的自动化操作等优点,它能帮助神经外科医生精准定位靶点,并避开重要血管和神经,规划最优手术路径,为精准探究大脑奥秘开启了新篇章。

传统手术微创化,微创手术精准化、智能化,这是未来神经外科医学的发展趋势。自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在协和深圳医院上岗两个多月以来,已完成了10多例颅内手术,包括颅内活检、小脑出血穿刺术、三叉神经痛球囊压迫术等,均取得良好效果。

“有了手术机器人的辅助,复杂的颅内手术简单化,神经外科医生‘盲穿时代’结束了,缩短了手术及麻醉时间,手术的安全性提高了。对于患者而言,感染的风险降低了,住院时间缩短了,医疗费用也减少了。”秦国强说。手术机器人的应用,标志着协和深圳医院神经外科手术进入“机器人时代”。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