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美育教育,通过建设和发展混声合唱团,深入推动素质教育。合唱团为不同专业、背景学生提供全面发展平台,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积极培养高尚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优秀人才。
融青春之声
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
校混声合唱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专业技能,更致力于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有机融合,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感受艺术魅力、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
在歌唱中厚植爱国情怀,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为此,合唱团通过精选《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具有教育意义的歌曲,让学生在排练和演出过程中,深入理解歌曲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这些歌曲在校园传唱,不仅传递了正能量,弘扬了主旋律,更为文化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贡献教育的力量。
此外,合唱团还积极创作和展示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艺术作品。2022年,由学校原创,合唱团出演的微视频作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选入“学习强国”平台,并在“党在我心中”宝安区中小学音乐学科纪念建党100周年微视频比赛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这种融合创新的方式不仅增强了艺术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校的思政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锻艺术匠心
通过艺术实践实现学生多元发展
在音乐训练和排练过程中,合唱团秉持匠心独运之理念,注重对细节的打磨,力求演绎每一首歌曲的淋漓尽致,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涵养工匠精神。
据介绍,合唱团成员来自不同专业和年级,他们在排练和演出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交流平台。通过参与合唱团的活动,学生们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艺术素养,更在跨学科交流中拓宽了视野,促进了个人全面发展。
自成立以来,合唱团始终坚持以艺术实践为平台,促进学生多元发展,2018年获评“深圳市优秀社团”荣誉称号。自2018年起,合唱团连续五年荣获宝安区第六届合唱专场大赛一等奖,曾于海雅大剧院参演了宝安区优秀作品音乐会,还受邀参加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扬帆远航大湾区》新年音乐会。
除了大型演出和比赛,合唱团还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例如,2021年世界艾滋病日主题活动上,合唱团演唱了《这世界那么多人》,该演出在深圳卫视直播,共吸引了12.2万人在线观看,并荣登人民网。
合唱团坚持艺术实践与多元发展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其实践成果和成功经验于2023年刊载于深圳市中小学生杂志《特区教育》。
启世界之窗
广泛选材、多元表达承载文化精髓
校混声合唱团在题材的选择上,既有像作品《旗》对爱国情怀的深情抒发,又有表达思乡思念亲人的《慈母手中线》;在作品的风格上,结合肢体打击乐展现无伴奏合唱作品《Ta Na Solbici》(在那索尔比卡村庄);在国内地区的选择上,从上海的活力《想要的一定实现》,到台湾的深情《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在海外题材的选择上,从哥伦比亚的热情《Try Everything》(尝试一切),到美国的动感《Uptown Funk》(放克名流);再到新西兰的向往和平之曲《Kia hora te Marino》(愿和谐满人间);而在语言的运用上,合唱团更是大胆创新,突破了单一语言的局限——中文的博大精深与深情、粤语的含蓄与婉约、英语的激情与自由、斯瓦西里语的神秘与庄重、斯洛文尼亚语的独特与韵味……每一首作品都承载着不同地域的文化精髓,让学生在歌声中领略到世界各地的风情,感受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接下来,合唱团将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参与更多的音乐文化交流,与其他学校和艺术团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文:王童 郑淑文
制版:李斌 肖美连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