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是中山大学和光明区政府合力打造的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的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搭建常态化育人平台和活动载体,凝聚“人人、事事、时时、处处”育人合力,通过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会同家长和社会各方共同研究、推动破解学生成长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共同为孩子们打造健康快乐成长的大本营。
以学校为圆心,充分发挥学校协同育人主导作用
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致力于打造“十七个一”健康工程,将睡眠、体质管理等落到实处,着力解决“小眼镜”“小胖墩”和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全国首创午休床登上热搜,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学习强国等报道学校健康教育改革方案,公众关注5000余万人次,接待北京、上海等教育同行学习110余批次。
另外,学校通过“四项改革”做好“减法教育”:改革课程,构建现代课程谱系,学校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开设300多门选修课,涵盖艺体、人文、科学各领域,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一学生一课表”;改革课堂,进行HSA课堂模型建构研究,精品课例1223节;改革作业,推行“彩虹作业”,进行分层布置、分类实施、分级辅导,让作业从批量到定制,产生量变;从笼统到精准,产生质变,提升作业完成质量;改革评价,发行“狮子币”,构建校家社立体多元的评价方式,将传统单一、固化、工具的评价,转向多元、发展、人文的评价。值得一提的是,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作为全市代表在2022年深圳市教育工作会议进行发言,分享“四项改革”的经验;同时学校获深圳市第五届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第一名。
学校坚持五育并举,为学生提供文化学习、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社会实践、课后服务等全方位条件保障,多途径、全方面培育学生,实现“人人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硕果累累,近年来,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学子在各大赛事中崭露头角,成功斩获第一届全国儿童创意写作大赛金奖、全国青少年信息素养大赛华南赛区图形化编程挑战赛项一等奖、广东省法治文化节“崇法心声·交通安全靠大家”优秀普法小使者评选活动“优秀普法小使者”。
体育获奖方面,学校学生获2023年全国青少年无线电测向锦标赛一等奖15人;2023深港澳青少年水上运动比赛金牌;2022年全国跳绳联赛线上分站赛17个第一名;2020年全国青少年轮滑巡回赛冠军、荣获轮冰共进奖和公平竞赛奖。艺术获奖方面,学校学生获2023年国际航联青少年航空绘画大赛特等奖2人,一等奖6人;2023第七届希望颂——全国青少年书画艺术大展评选24个国赛一等奖;第八届徐悲鸿杯青少年儿童美术比赛,获金骏马奖3人(全国仅5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劳动教育上,学校开展“厕所革命”,身穿红马甲的学生在校园洗手间摆放卫生工具,督促同学文明如厕,维持卫生清洁;建造“未来农场”,让学生体验无土栽的乐趣;开辟劳动教育基地,让学生按照传统时令登上校园天台种植,利用园地种植农作物和中草药,让学生进行观察研究;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职业体验机会,成为园艺师、宣讲员、校长助理、监考员、图书管理员等等。
在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科创教育也是一大亮点。近年来,学生完成科技作业12000余份,产生智慧火花2000多个,将发明灵感做成实物或模型参加教育部指定的赛事,共获得378个奖项,其中全球奖2项,国家级奖19项,省级奖87项。成功申请国家专利132件。在2022-2023年度全球发明大会中国区全国总决赛,获J组全国第二名,特等奖2项、金奖2项等14个奖项,其中2项晋级全球邀请赛将赴美国参赛。学生累计获奖3999人次。
以区域为主体,指导家长履行家庭教育尽责义务
学校开设家长学校,打造一系列家庭教育品牌活动,提供线上线下“订单式”指导,形成家校合力,实现组合效应、叠加效应、乘数效应。
同心共育。打造家庭教育指导栏目,推出《积极成长,做乐观父母》等内容,切实强化家长的家庭教育责任意识。同步指导:创新校家社交流沟通矩阵。打造家长学校,开展家长会、家校有约、家校沙龙、共育讲座等活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协同育人:每周三医生走进校园开设健康讲座,让学生、老师和家长线上线下同步接受健康教育讲座,如《青少年脂肪肝与饮食》《坐姿不正对脊柱健康的危害远超想象》,累积开展70余期。我校先后获评广东省三八红旗集体、深圳市三八红旗集体、深圳市儿童友好学校、儿童友好实践基地、光明区家长学校、光明区关爱家庭示范单位、光明区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先进单位。
以资源为纽带,大力推动社会支持服务全面育人
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积极推进现代学校治理体系改革,探索“政府+高校+社会”多元主体合作办学创新模式,充分激发社会育人能量,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学生成长增添新活力。
学校实施“一学生六导师”制度,为家长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定制化的家庭教育方法,为子女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成长环境,全面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水平。学校还通过社会模拟、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策略,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力培养发生在民间、在身边,打造“全景式”课程,建造“无边界”学习场景,实现馆校协同、医校互促、社教同频。学校带领学生走进中山大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市科学馆、深圳湾实验室、深圳理工大学、光明科学城展示中心、茵冠生物公司、依波钟表文化博物馆、光明区人民法院,到农场、到田园,到军营,领先全市开展社会研学,开展80余次社会实践,开辟44条社会研学路线。
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正阔步向前,奋力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多年来,学校《构建义务教育学校健康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健康素养提升》《“以智化劳,劳动启智”提升中小学劳动素养》获评广东教育学会2022年度学术讨论会征文评选一等奖;学校获教育部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社会情感学习与学校管理改进”项目示范校、全国营养与健康示范学校、广东省更高水平安全文明校园、首批广东省中小学科学教育示范校、深圳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深圳教育创新示范学校、深圳市科创教育特色学校、深圳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立德树人示范奖、深圳教育改革创新最佳人气奖(全市第一)、光明区巾帼文明岗精品岗、光明区五一劳动奖状等集体荣誉215项。
文:何思敏 杜晗潇 制版:陈欣 刘艳兰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