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善坊。

民权路。

民族路。

民生路上的从善坊,骑楼建筑古色古香。
民生路、民族路、民权路合称三民路,为纪念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而命名,历来为石岐的商贸重地。三条路首尾相连,在地理方位上,这三条路呈倒写的“F”形状,位于中间的民生路连接起了北面的民族路和南面的民权路。早在上世纪初,日渐繁华的民族路吸引了不少华侨回来投资建铺或修建祖屋,将南洋建筑风格乃至生活习俗带入中山,中西文化交汇于此,造就了三民路独特的人文景观。
早在百年前,民族路的诞生就见证了中山“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民族路原为中山西市,受交通制约难以发展壮大,后拆除城墙筑路,交通状况得以改善,很快便成为石岐商贸集中地,开了中山筑路扶商之先河。
讲述
中山知名自媒体人舒饭:民生路驶出中山县第一台拖拉机
自媒体人舒饭是土生土长的中山人,对中山历史颇有研究,2018年开设了“至中山”微信公号,至今共发布了200余篇介绍中山历史的文章。
舒饭表示,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将原来的正薰街改为民生路。1936年铺设混凝土路面,为当时中山县的主路,中山县的第一台拖拉机,就是从这里驶出。舒饭说,从李炽康先生写的《中山县的第一台拖拉机》中,看到这样的文字,“1948年,一台拖拉机经常从石岐民生北路六十四号太原第(总理故乡纪念中学基金委员会石岐办事处),驶出驶入,奔跑在马路上……机车全身油上深红色,车身用英文写着联合国(字样),这就是中山县的第一台拖拉机”。
舒饭表示,看着现在的太原第遗址,实难想象里面能开出一辆拖拉机,或者当年的太原第与现在看到的很不一样。现在还能在网上搜40年代拖拉机的图片,“1949年解放军入城仪式上,游行队伍领头的那辆就是”。
舒饭介绍,李炽康先生在文中写道,拖拉机是由联合国救济总署农村复兴委员会特意拨给纪念中学的。纪念中学当年的校产里头,包括众多的农田,纪中甚至还为此拥有武装配备的校自卫队,自卫队还真的和匪徒进行过好几次枪战。因此,把拖拉机发给纪中一点也不奇怪。1948年秋收后,这台拖拉机曾到沙涌恒美的农田为村民犁田,吸引了很多村民围观。
民族路
中山初代富豪发迹地
民族路原为西市,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而改称为民族路,为中山早期的繁华商业中心,1936年铺设混凝土路面,1967年曾改为东风路,1981年夏至今沿用民族路这一路名。1984年改为圩市,名为“民族路小商品市场”,后来也称之为“女人街”。
1921年当时的县长吴铁城计划拆掉城墙,修筑道路来扶持石岐的商业,遭到半官方半民间组织附城公所的极力反对,计划只得搁置。后任县长朱卓文处事雷厉风行,1923年一声令下,在一片反对声中将城墙拆掉修筑道路,其中一条便是民族路。
城墙拆掉后,却没有筑路经费。西市一带集中了一些店铺,当时的县政府发文要求沿路商铺按门面大小比率来分摊筑路费用,县政府文件中还注明将天妃庙送与县商会作永久办公之地,以偿筑路之举。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西市于1925年改为民族路,虽然门牌全部换成民族路,但当地居民仍习惯沿称西市。
上世纪80年代民族路建为小商品市场,那时的市场没有现在的正规、整洁,许多铁皮屋摆在路边,经营的东西也比较杂,以粮油百货为主。到了90年代,小商品市场以销售女性服饰、美容用品的店铺居多,又被称为女人街。民族路小商品市场繁华数十载,成为不少中山富豪的发家之地。
中山工商联退休老干部李国瑞多年前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早年中山习武盛行,民族路聚集了七八间武馆,主要传授南拳北腿、舞狮、采青甚至是飘色,不少农民白天忙完农活晚上就到武馆学武,当时学武都要从最基本的扎马步开始,于是有了“夜足”的说法,也就是晚上扎马步,偶尔也会私下以武“交流”,输家要请赢家喝粥,此举一度在“夜足”人群中十分盛行,“夜足”到后来被大家直呼为“夜粥”。
民生路
华侨修建祖屋首选地
西市(现为民族路)原本为城墙和护城河中间的空地,现在的侨中至西山寺一带的右面为城墙,左边是护城河,因此左边的房子会矮一些。当时筑路扶商思潮澎湃,拆掉阻隔外界的城墙,修路通商,让西市也就是民族路得到迅猛发展,吸引了许多海外华侨回乡投资,主要经营木屐、药、食品等。生活配套的完善,也让许多华侨将祖屋建在这一带,其中以“近水楼台”的民生路居多。
与民族路的东面尽头垂直、连接起来的便是民生路,商业集群效应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体现,同样也是商铺林立,但很少有人留意这些店面背后的老宅子,这是一个与喧闹外街迥然不同的世界,宁静是这里的主旋律,青黑色是这里的主色调,在往来人流的冲击下,显得有些落寞,只有斑驳的墙壁、磨得浑圆的门槛、残破的窗户和丛生的杂草,将昔日的时光雕刻在墙壁上,门槛上……
民生路过去曾称正薰街,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而改称民生路,1967年易名解放路,1981年复称今名。民生路背后的观音巷、从善坊集中了诸多老建筑,从民生路折进观音巷,老宅子的墙壁矗立在小巷子两边,白色墙壁已布满剥落的痕迹,局部泛出青黑色。
民权路
坐拥民权路、电信街双重身份
民权路始建于1984年,因近南园巷,曾称南园路,因民生、民族路早在1925年命名,尚缺民权,遂于1985年全路修筑完毕后改称民权路,至此三民路就诞生了。民权路的特别之处,便是这条路上竖了不同的路牌,其一为民权路,另一则为振兴电信街,像这样有着双重身份的街道实属少见。民权路上排列着大大小小的手机专营店和修理店,电信街的身份一望便知。
许多人不知,上世纪80年代在民权路上有一座太阳能游泳池,别说在当时,就算放在今天,也足够“拉风”,虽然这太阳能游泳池并不是免费开放,仍吸引不少人光顾,即便是不爱游泳的人士都会慕名前来,生意好的时候游泳池挤满了人,好像煮饺子一样,场面蔚为壮观。冬季气温低、阳光稀少,早晨太阳能游泳池的水温与其他游泳池的水温并无两样,因此太阳能游泳池在早晨会面向市民免费开放,一些游泳爱好者早晨进去,泡到下午才出来。后来这座太阳能游泳池因为技术、经营问题倒闭,只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
统筹:南都记者 王卫
采写:南都记者 刘贤沛 实习生 周楠
摄影:本报记者 吴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