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小小陈皮承载无数家乡记忆

陈皮在兹 游子念兹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6月18日        版次:MA04    作者:曾育军 罗忠明 罗韵姿 严亮

  “广东有三宝,陈皮、老姜、禾杆草。”在广东人看来,小小陈皮,乍看不起眼,却可入食可入药,是不可多得的宝贝。在众多陈皮中,尤以新会陈皮,价值最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数百年来,新会人种植新会柑,炮制新会陈皮,催生了一个产业,延续了一种文化。本期邑见,南都记者带你来新会打卡,感受浓浓的陈皮文化。

  陈皮博物馆

陈香引出月中仙 皮靓招来云外客

  新会陈皮村位于江门大道新会段,道路对面,有一幢楼房的楼顶竖立了一块硕大的招牌“尚书坊陈皮文化大讲堂”,橙色大字惹人注目。走上二楼,可以见到,这里有一间新会陈皮博物馆,它的主人是土生土长的新会人何根旺。

  何根旺是“新会陈皮制作技艺”新会区级传承人、新会尚书坊陈皮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2011年,何根旺斥资创建了省内首个新会陈皮博物馆,免费开放给市民和游客参观,让人们认识、了解、品鉴新会陈皮,希望借此进一步宣传推广新会陈皮文化。

  “陈香引出月中仙,皮靓招来云外客。”新会陈皮博物馆大门两边的对联巧妙嵌入了“陈皮”二字,这是何根旺自己构思想出来的。走进博物馆内,就闻到一股浓郁的陈皮香。迎面是一块牌匾,上书“陈皮博物馆”五个古朴大字,牌匾下方摆放了数罐陈皮。在博物馆的陈皮文化展示区,不仅可以看到展示新会陈皮的采摘、开皮、晒制、陈化等新会陈皮炮制技艺流程的图片,还可以看到犁、耙等古旧农具。何根旺说,博物馆珍藏了他的爷爷留下来的陈皮,有百年历史。据介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新会镇前路拆迁,何家祖屋被拆除,在收拾房子的时候,何根旺在阁楼一角,发现了一堆陈皮,询问家人得知,原来是爷爷留下来的。

  何根旺的祖上是新会著名的“六部尚书”何熊祥,何熊祥为明朝万历年间进士,到了天启元年(1621年),升任南京工部尚书,后来更兼管六部,人称“六部尚书”、“一柱擎天”。何根旺介绍,据其研究了解,在先祖何熊祥时期,新会陈皮就已被带入宫廷,被御医们所推崇,成为朝廷贡品。从事新会陈皮产业后,何根旺创立了“尚书坊”品牌,既为纪念祖上功德,又为传承新会陈皮文化。

陈皮村

五觉可感陈皮韵 珍品传承百年情

  参观何根旺创建的新会陈皮博物馆,可以感受到一位新会人传承陈皮文化的良苦用心。而在新会,这样的陈皮文化传承无处不在。其中,最为知名的要数新会陈皮村,游客们可以在五光十色中全方位领略陈皮韵味。

  新会陈皮村是一个特色产业旅游综合体,已经是广东省内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这里的陈皮文化体验馆是国内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多媒体体验馆,拥有亚洲最大智能玻璃屏幕,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感”体验陈皮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新会柑树成长过程和新会陈皮加工过程的立体效果,还可以学会储存陈皮的方法。五彩灯光下,一个个晶莹剔透的陈皮灯闪烁着橘色光芒,像布满繁星的穹顶,吸引了许多游人拍照留影。光影斑驳,暗香浮动,放映厅里播放着关于陈皮故事的动画,游客了解到了新会陈皮文化数百年的传承延续。

  最让人惊叹的是,展览厅中陈列的一批陈皮珍品实物。比如,新会历届评选出的“陈皮皇”:历经几代人收藏与储存的第一届“陈皮皇”,是1929年由新会梅江所产的大红柑皮制作;1940年新会会城南坦所产大红柑皮制作的第二届“陈皮皇”。此外,新会东甲村保留的原始品种,东甲原枝陈皮;1903年宋庆龄先生经手的“陈皮之宝”。

  一个陈皮有三瓣,代表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新会陈皮,历经一代代新会人不懈努力,文化香火延续不断,乃至形成今天蓬勃壮大的百亿陈皮产业。对于远渡重洋,背井离乡的华侨华人而言,关于陈皮的记忆,或许就是一碗陈皮白粥,一碗陈皮鸡汤,一杯陈皮茶,在尘世烟火中弥漫了浓浓的家乡味道。

  珠中江新闻部 珠三角可视化工作室 联合出品 策划:田霜月 潘劲松 李平

统筹:曾育军 谭伟山 采写:曾育军 罗忠明 罗韵姿 严亮 摄影:谭伟山 陈辉 实习生 叶钧廷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