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海市心连心慈善会开展志愿活动。

服务领域涉及方方面面。
它被誉为珠海志愿服务界中的“全能选手”,从助残、敬老、环保、支教、扶贫,到参与创文、航展、帮扶特殊弱势群体、社区服务,再到协助举办全民健身风筝文化节、钓鱼、百里爱心徒步等,涉及的领域方方面面;它也被誉为公益组织中的“劳模”,设固定志愿服务点18个,近12年平均每天开展1场志愿活动,累计志愿服务时长34万多小时,人均志愿服务时长119小时,涌现出刘静、黄春枝、陆景玉、刘大名等100多位广东省三星级以上志愿者……
它,就是珠海市心连心慈善会(下文简称“心连心”)。近12年漫漫公益长征路上,他(她)们用坚持和奉献书写了怎样的传奇?没有办公场地,会员家里就是办公室;没有补贴,却风雨无阻地开展志愿服务,他们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一位特殊的“80后”志愿者
十几年如一日的公益活动带给陆见蓁的是满满的喜悦与自豪。
午后的暖阳打在陆见蓁银光闪闪的卷发上,这位耄耋老人娴熟地从材料包里取出几根五彩的粗线缠在勾针上,不停地向前锥、向四方拨动,色彩斑斓的粗线宛如几只蝴蝶在空中盘旋飞舞,眨眼工夫,一个栩栩如生的小花装饰品就做好了。一旁学习的几名残疾群众顿时发出赞叹声。
8月16日下午,珠海市心连心慈善会在吉大康园开展助残志愿活动,今年80岁的陆见蓁提前半小时赶到现场准备材料,耐心教授残疾群众用简单的装饰物件制作钩花,“我先示范,再手把手地教,目的是让他们锻炼思维、动脑动手、在学习制作钩花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和社会交流互动。”
作为心连心最年长的志愿者,陆见蓁被很多人亲切地称呼为“姐姐”,用她自己的话说:“是个快乐的‘80’后”,“我从60多岁开始做志愿者,今年正好80岁,在‘心连心’就是个‘80后姑娘’,心态越来越年轻,越干越快乐,每天都是个活泼的姑娘。”十几年如一日的公益活动带给陆见蓁的是满满的喜悦与自豪。
年轻时,陆见蓁是江西一家医院的医护人员,退休后迁居珠海,随子女一同生活,安享晚年。2009年,陆见蓁与公益结缘,其间除几次因生病住院短暂中断,一直风雨无阻。
2019年,陆见蓁通过群消息加入到“心连心”,成为该会近3000名注册志愿者中的一员。这些来自各行各业、年龄迥异的志愿者,既有与陆见蓁相似的耄耋老人,也有有“志”不在年高的稚龄学生。
在16日开展的助残志愿活动现场,来自珠海第十一中学的14岁少年陈亮是全场最年轻的志愿者,陪残疾人聊天、做互动游戏、练习手语操……首次参加志愿活动的他在年长义工的带领下,很快进入节奏,志愿服务开展得有模有样。陈亮说,这次经历让他真正懂得“关爱残疾人”所蕴含的意义,以后只要有时间还会来参加活动。
12年汇聚近3000名志愿者爱心
累计志愿服务时长34万多小时,人均志愿服务时长119小时,涌现出刘静、黄春枝、陆景玉、刘大名等100多位广东省三星级以上志愿者。
“心连心”为何能吸引众多爱心人士加入?其成立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事情还得从12年前说起。现年59岁的刘大名,本职工作是珠海一家幼儿园的后勤人员,老家在江西赣州,2011年元旦,香洲举行一场公益快闪活动,喜欢跳舞的刘大名被朋友拉过去表演,围观市民热烈的掌声带给他极大的鼓励。“这次活动,我感受到了公益的魅力,也结识了很多志愿者,当时拉了一个QQ群,定期组织关爱残疾人的活动”。刘大名回忆。
这个当时人数尚不算多的QQ群正是“心连心”的前身,历经近12年发展,爱心队伍不断壮大,2017年3月14日,正式在珠海市民政局注册成为一个专业志愿组织,如今拥有注册会员近3000人。
位于香洲区香华路的琪琪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中心里有一群折翼的天使,“心连心”的志愿者们固定每周日上午在这里开展助残活动: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唱歌、跳舞、画画、写字,用爱与欢乐让一位又一位特殊儿童重获“新生”。
为了帮助一位自闭症少年走出心灵孤岛,刘大名和志愿者们持续跟踪帮扶了两三年。“刚接触时,对方不愿说话、严重抗拒与人接触,后来通过一次次陪伴,逐渐赢得对方信任。”刘大名说,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比起收获到的满足感、成就感和幸福感是不足挂齿的。
这只是一个缩影。走进香洲区福利院、翠香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地,为老人理发、剪指甲、按摩、表演节目、烹饪美食;在台风“天鸽”、“山竹”肆虐后一片狼藉的街道上清理路障……如今,珠海市心连心慈善会的服务领域从主要关爱残疾人已经扩展到敬老、环保、支教、扶贫、帮扶特殊弱势群体、社区服务等各个领域,堪称珠海公益领域中的“全能选手”,累计志愿服务时长34万多小时,人均志愿服务时长119小时,涌现出刘静、黄春枝、陆景玉、刘大名等100多位广东省三星级以上志愿者。
“人在哪里,就在哪里行善”
一个又一个奖项无不代表着社会各界对“心连心”慈善会组织的掌声与支持。
炎炎烈日下,志愿者们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化身“大白”,坚守在核酸检测一线,积极协助医护人员,为市民测量体温、扫描粤康码和行程码……疫情防控中,逆行而上的志愿者们组成了珠海人最熟悉、最动人的一道风景线,其中也活跃着“心连心”的身影。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心连心”立即给团市委和民政局写请战书,并发起捐赠抗疫物资,深入各个社区、旅游景点和疫苗接种点参加维持秩序、扫码测温等工作。
陆见蓁就是珠海防疫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2020年,她不顾当时已78岁高龄,毅然请缨,2年来个人累计支援防疫时长超过500小时。
像这样的案例在“心连心”比比皆是。据介绍,从2020年开始,“心连心”几乎每天都有几十个人参与防疫志愿服务。
最让刘大名感动的是,“心连心”没有办公场地,会员只能在自己家里办公;没有补贴,志愿者们自掏腰包,依旧风雨无阻地开展志愿服务。
“心连心”慈善会理事李卫港是一名中年商人。自制糖水点心、买水果、出爱心车、积极带队……在相熟的志愿者眼中,李卫港是个热心肠,参加志愿活动常常既出钱又出力,他的家人十分支持,常常帮忙照看生意,让他能心无旁骛地投身公益。“是什么让你宁愿自掏腰包也要坚持志愿服务?”面对常人的不解,李卫港回答:“做志愿者使我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幸福感。”
2021年度广东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最佳服务组织”、2021年度珠海市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最佳服务组织”、2021年度珠海市学雷锋月青年志愿服务“先进组织”,荣获阿里巴巴三小时公益2021全国精品志愿活动项目行动季金奖,2021年广东省第七届风筝锦标赛“热心公益单位”……一个又一个奖项无不代表着社会各界对“心连心”慈善会组织的掌声与支持。
作为“心连心”发起人、会长,刘大名明年将满60岁面临退休,但他坚持12年的公益之路却没有终点。“退休后我也许会回江西老家照顾年迈的父亲,但不管是不是会长,不管未来身处何方,我都会一直在慈善的路上。人在哪里,就在哪里行善、做志愿者。”刘大名说。
采写:南都记者 杨亮 见习记者邱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