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云南福贡脱贫车间,贫困户当上了产业工人。 受访者供图
云南福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贫困户当上产业工人;对口帮扶茂南11条省定相对贫困村,超过九成八贫困户实现预脱;而在区内帮扶方面,600多户低收入困难户住上新房。决胜决战之年,珠海斗门区因地制宜对口帮扶结硕果,走出脱贫新路径。
帮扶云南福贡
建成运营棒球缝制车间
匹河乡托坪村托坪小组的玖玛敏现在日子过得很舒心。作为第一批报名易地扶贫搬迁,第一批到托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棒球扶贫车间工作的搬迁户,她很满意现在的生活状态。
在棒球扶贫车间里,52岁的玖玛敏熟练地穿针引线、拉线调整,不一会儿工夫,一个针脚细密的棒球便缝制而成。
“之前交通不方便,在山上种草果、茶叶,一年的收成很不稳定。现在在扶贫车间干活,每个月都有工资。好好干,收入还会更多。”玖玛敏一边忙着手上的活计一边说道。
玖玛敏的儿媳妇也和她一样在车间里缝制棒球,谈起家里的状况婆媳俩会心一笑。她用手指了指车间对面的一栋楼介绍,她们家就在1单元502室,父亲和小孙子在家。车间就在家门口,现在可以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人。
“我一个月拿到工资2000元,儿媳妇因为带孩子工资1300元。儿子之前在外务工,现在也准备到安置点的竹编车间工作。现在每天可以缝20至30个棒球,有时间的话加加班,脱贫不用愁了。”从只能在家带孩子、照顾老人到变成家庭的“主力”,从在土地上挥汗的贫困户到车间里忙碌的技术工,玖玛敏一家勤劳而笃实地打拼着自己的幸福生活。
因地制宜将棒球缝制加工,作为打造扶贫车间的重点产业是珠海斗门区对口帮扶的创新之举。去年以来,斗门区积极协调对接,引入珠海市我能商贸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扶贫车间合作协议,该企业主要生产加工销售体育用品和电子元件,产品主要销往欧美和日本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电子原件主要为韩国三星公司做加工,有成熟稳定的销售市场和长远的发展前景。
目前该公司在福贡县成立了怒江我能商贸发展有限公司,并在5个易地安置点和3个行政村共建成运营8个棒球缝制加工扶贫车间,通过产业项目累计培训351人,实现稳定就业235人。
福贡老茶树发出“致富芽”
自珠海帮扶以来,珠海市斗门区、高新区通过产业项目惠及贫困人口5427人。而棒球车间的扶贫路则是珠海因地制宜精准帮扶的一个缩影,在福贡县偏僻处一大片野生老茶树林里,一个产业脱贫新路径正在悄然长出“致富芽”。
福贡县全县面积2756平方公里,境内无任何工业污染,全县有多达25万株老茶树,但因缺乏管理经验,鲜叶产量较低,茶农无法获得经济收益,茶树处于无人管理的半野生状态。为推动福贡县茶叶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珠海驻福贡工作组制定了老树茶开发计划,总投资384.9万元,珠海给予帮扶资金300万元,其余资金由企业自筹。其中100万元用于老茶树的普查和村民的技术培训,284.9万元用于对福贡石月红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技术升级改造,组建技术研制团队。改造后该公司占地面积2100多平方米,生产设施及厂房建设面积1800多平方米,加工设备全部采用电控设备,年生产能力达到50吨,是怒江州第一家标准化无烟环保茶叶加工厂。
与此同时,聘请中南大学茶文化教育示范基地主任曹进教授对茶农进行培训,全县50个村的2074名村民,学习了茶林管理、鲜叶采摘及制茶专业技术。同时在鲜叶杀青、手工锅炒、机械杀青、揉捻工序上给予石月红公司细心指导。
目前石月红公司与茶农签订收购协议1518份,村集体协议10份,双方约定按每市斤10元保底价收购。按每亩茶林产200斤鲜叶计算,全县茶农将增加600万元收入。用野生老茶树春纯料制成的晒青茶、红茶、白茶等产品,推出后被市场广泛认可。
拔穷根,发展产业是根本。发展产业,必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除了帮扶发展养蜂产业,斗门区、高新区还积极争取帮扶资金,全力在花椒种植、生猪养殖、福贡茶产业、农业农产品加工等建设方面给予全面帮扶,不断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数据显示,3年来,光斗门区财政援助资金就已投入9120多万元。而2020年,斗门区、高新区已向福贡县投入财政援助资金5223.91万元,较2019年区级财政援助资金3743.07万,增长1480.84万元,增幅为39.56%,继续保持大幅增长比例。截至目前,共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25个。
帮扶茂南
贫困村“后进”变“先进”
走进位于茂名茂南区鳌头镇西南部的塘边村,可以看见闲耕期的农田,种植了格桑花、莲花、油菜,百亩花海景观让游客饱了眼福,贫困户鼓了钱袋。这是斗门帮扶塘边村实现产业“造血”的一个项目,这个名为“花海鱼趣”的农业观光旅游项目让每人每年增收3600元。
驻村干部王凯就是带头人,4年前,斗门区对茂名市茂南区金塘、公馆、鳌头等3个镇的11条省定相对贫困村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与此同时,落实帮扶单位共59个,选派11名优秀干部以及在当地聘请11名扶贫助理到贫困村开展驻村工作,来自斗门生态农业园的王凯,就是选派干部中的其中一员。
贫困村如何“后进”变“先进”?斗门生态农业园连同5家帮扶成员单位召开贫困村产业项目会议,研究出8大类32个项目。产业项目从“填空题”转变为“多选题”,贫困户从不会作答到看着答案勾选,群众菜单点菜,帮扶单位主厨服务。
同样的帮扶也在金塘、公馆等其他村上演,以衍水村为例,衍水村百香果产业基地里,不高的棚架上,挂满一个个又大又圆的百香果。驻村扶贫干部表示,目前每斤百香果的收购价约为3-5元,去年亩产可达4000斤以上,250亩的产业基地总收入达300万元。
塘边村、衍水村的脱贫攻坚故事,正是斗门区对口茂名市茂南区精准帮扶工作的缩影。从2016年5月起,斗门区对茂南区金塘、公馆、鳌头等3个镇的11条省定相对贫困村开展对口帮扶,共落实区级财政专项资金超过9693万元,各贫困村发展起手工串花、光伏发电、特禽养殖、自驾游水果采摘等39个特色产业项目。
在斗门区的对口帮扶下,4年来,11条省定相对贫困村共有785户2398人达到预脱贫条件,占比98.79%,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低于4000元,提升至人均11572.62元,11条相对贫困村全部达到出列条件。
区内帮扶
600多户低收入
困难户住上新房子
70岁的白蕉镇五保老人黄长荣从过去“屋漏偏逢连夜雨”的破旧危房,搬进了一间纯白色的敞亮新房,新房从屋内眺望窗外,两岸河涌景色怡人。做梦都想住新房,而今梦想照进现实,帮他圆梦的是当地政府,这间新房一共花了53000多元,其中政府补贴50000元,老人只花了3000多元。
老人的愿望成真,与政府帮扶密不可分。根据珠海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斗门区从2017年开始对区内低收入群体进行排查、核实和开展八大帮扶工作,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1000元的界定标准,确定斗门区精准帮扶工作的对象为3979户7032人。
记者梳理发现,斗门区于2018年10月底前完成553户低收入困难户住房改造任务:井岸镇10户,白蕉镇221户,斗门镇20户,乾务镇54户,莲洲镇248户。财政投入金额共计2765万元,截至2018年10月25日,全区553户农村低收入住房改造全部完工并拨付。
“但由于斗门区还有部分房屋年久失修,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群众参与建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根据各镇及区扶贫办重新核实的情况,斗门区自加压力,将低收入住房改造户数扩大到600多户。”斗门区扶贫办有关负责人称,目前已完成600多户,其中乾务镇、井岸镇各有一户尚未完工,井岸镇还有一户因资金筹集问题自主放弃,其余全部完工并拨付。
除了实施住房改造工程以外,七大措施积极推进并取得效果。经过近三年的帮扶,实施教育帮扶达2096人次、实施产业带动帮扶达3429户次、实施低收入单亲母亲家庭帮扶达191户次、实施慰问五保老人和特困人员达1796人次、实施住房改善帮扶达652户次,100%落实参保工作。
而自2019年1月1日起,斗门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1055元/人/月,即12660元/人/年,已超出市定低收入群体界定标准,斗门区低收入群体全部符合退出条件,区内低收入群体精准帮扶工作于2019年12月31日结束。
“区内帮扶我们已经完成了2.0版本,正向3.0版本迈进。”斗门区扶贫办有关负责人称,接下来将重点针对因病因灾返贫人群,研究出台动态管理工作制度,确保帮扶措施落实。
采写:南都记者 袁平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