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赴汉医疗队随队记者手记(三)
武汉大学生自发募集物资送去火神山医院工地

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工地,工人在水泥地面上铺设钢筋。 南都记者 赵明 摄
1月27日,大年初三,广东援鄂医疗队已进驻汉口医院呼吸一病区,进入紧张的工作节奏。我决定去武汉正在建设的两座“小汤山医院”现场走访。
萨克斯大叔:别对武汉人“另眼相看”
一早,我走上驻地附近街头和公园。外面人还是很少,公园里一阵乐器声把记者吸引了过去。
一位穿着黑皮衣的大叔在吹萨克斯,说是要锻炼肺活量。大叔很健谈,“封城之后,其实武汉人民也很难受,生活、出行不方便,但为了大家的身体健康只能这样做,我们现在知道部队、医务人员、物资都进来了,这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必须感谢全国人民……”
他说,现在有人看到武汉人就害怕,就“另眼相看”,“这不好,这个传染病不管发生在哪个地方,我们都要同情、关心、支持……”
武汉大学生自发募集物资送去工地
今天,我计划去“武汉小汤山”火神山医院的施工现场看一看。在地图上一查,那里离我们驻地22公里,在各种公共交通已经停运的情况下,我本想着实在不行就骑车过去,结果幸运地叫到了一辆出租车,司机大哥刚刚把4名外地工人送去火神山工地,也不讳言“是来赚钱的”。
花了98元(打了表),我坐出租车到了火神山医院之外大约两公里处,再往里就不允许出租车进了。步行前进的过程中,身边各种工程车、警车开过。
路上,我遇到了一个长相清爽的年轻人,不像是工地工人。一攀谈,原来是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学生,名叫石家愿,是来给施工队送募捐物资的。
石家愿说,他爱人是协和医院的护士,了解到医院和施工队物资紧缺的情况后,他从除夕晚上开始募集物资,包括一批口罩和护目镜,还有约六万元的资金,也换成了物资,给医院和施工队送去,“我老婆医院的一线医护人员之前是买泳镜当护目镜”。
石家愿表示,“这也是我们武汉市民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进行的自我帮助吧”。
建筑工人瞒着家人到武汉参建“小汤山”
路上,我还遇到了一个包工头,名叫陆平,他带了5个工人一起走。他说,自己是“偷偷摸摸”来的武汉,因为一开始没告诉家里人,怕他们担心。他这次招呼了五六十号工人,来自山东、陕西、四川等地,基本能在27日晚上到齐。
到了火神山医院工地,虽然天气还很冷,现场真的是“热火朝天”:数十台各种颜色、制式的工程机车在隆隆工作;工人们戴着口罩忙碌,很多工人口罩上在滴水,是时间长了,不断呼气凝成的水珠。
一名现场工作人员说,当天就能完成土地平整工作,目前工人们是两班倒,基本上每个人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工地上是24小时不间断施工,“既然到了肯定不怕了,责任重大,今年过年虽然不热闹,但是很难忘”。
女建筑工人胡晓红个子不大,但嗓门洪亮,她年饭还没吃完就接到电话,“说必须过来,我们就过来了”,辛不辛苦?“为了国家努力嘛,只要我们团结一心,把每件事都做好,我们一定能战胜病毒!”
工地现场,很多工人都是背着大大的背包、铺盖卷来的。有一辆挖掘机上写了一行特别的标语,让人印象深刻:“忘记你的她,我开挖掘机养你”。
在工地拍摄的时候,我遇到了湖北电视台的摄像大哥,还蹭他的车去了“第二个小汤山”雷神山医院。路上,大哥知道我中午没吃饭,还塞来饼干、巧克力糖,把我感动坏了。
雷神山的施工现场是一片水泥地面,各种胳膊细长的塔吊车、铲车轰隆隆地工作,水泥浆从长管子里灌到地面,工人穿着大长靴蹚在其中、扶着管子,再用工具荡平。
现场负责人介绍,这里两期建好后能提供将近1400个床位。一名建筑工人憨厚地说,“我也不会说话,就尽快吧,快一点能对其他医院的压力有缓解”。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赵明 李文 通讯员 周晋安 林伟吟 薛冰妮 张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