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非一日之功,“医生累了不要扛”应成共识
针对武汉有医护人员出现心理压力甚至精神崩溃的现象,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已充分注意到了这种现象。现在卫健委对此的举措是:一方面安排心理专家进行疏导,对医护人员进行诊疗和院感防控、个人防护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在生活上给医护人员提供保障和安排。
疫情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很多人的预计,而首当其冲者无疑是医务人员。确诊病例大幅增加,医院人满为患,医务人员需要应对这种局势,持续多天的高强度工作,想必已经透支了不少人的心力。而当前疫情局势尚不明朗,接下来会如何发展,疫情防控还要持续多长时间,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的答案。在这样的情况下,医务人员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难免会出现无力感,应对他们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无疑是一件不可忽视的工作。
“经过培训,有了一个很好的认知和很好的预期,对于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也会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的确,医务人员对于接下来的疫情防控要有预期管理,做坏的打算,做长远计划,放弃短期内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可能更有利于接下来的工作。相应的心理干预如何开展,专业人士肯定有一套规范的做法,不过,医务人员的压力来自各个方面,对此可能要有更全面的准备。
当前医务人员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某某医务人员持续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甚至医务人员的部分工作细节,都很容易成为社交媒体的热门话题。这是自然而然的舆论反馈,在疫情防控的重要节点,人们对医务人员多了一份期待,白衣天使被外界赋予浓厚的道德光环,但各方应该清楚,疫情防控将持续一段时间,而只有科学防疫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故很多防疫的工作细节,包括医务人员的作息安排、饮食起居等,都要有科学的规划。
外界应该避免制造一种非理性的舆论氛围,比如渲染医务人员“轻伤不下火线”,在这样一场持续的疫情防控战中,可能就会造成不好的激励。对医务人员的工作状态要适当关注,对于那些杰出的个体要相应宣传,人们需要从类似充满勇气的个体举动中汲取能量,但也要注意不能让医务人员背负道德压力,认为必须废寝忘食不顾个人身体状况持续投入才不负外界期待。医务人员倘若过度消耗,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不利于整个疫情防控工作大局。
面对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除了医务人员,不同处境下的患者,被隔离的个体,还有那些自觉封闭在家的人,都很难避免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人们比较容易应付,问题不容易被发觉,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很多人会感到不适。尤其是那些等待治疗的患者,他们排着长队,每一秒都是煎熬,如果外界没有给出明确的预期,在非理性的状态下可能会做出不合适的决策。
而那些被隔离的人,还有那些自觉宅在家的人,接下来可能也要经历一段艰难的时光。生活节奏被打乱,储备的物资是否足够,物价是否稳定,出门会不会存在风险,这些问题都会考验每一个人。
在这样的节点,要呼吁每一位公民多一分理性,关注疫情防控的进展,避免做出不当决策。而政府部门此时也要注意到上述心理演变,做好充分的预期管理和保障。对医务人员,要有更充分更科学的支持,正如海南省长沈晓明为援鄂医疗队送行时所言,“医生是不能生病的,医生生病,比一个普通的病人生病,带来的危害要大得多。因此累了不要扛,累了的时候特别容易感染,累了就要说。”
- 下一篇:病毒溯源当审慎,禁吃野味须果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