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无法握手,但始终并肩

广东赴汉医疗队随队记者手记(五)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赵明 01-30 01:39

由于戴了3层医用外科手套,年纪比较大的病人,皮肤比较松弛,护士输液时,只能靠经验和感觉来扎针。

1月28日中午,换班时间,医护人员在对接病人的情况。

2020年1月28日晚,武汉机场高速上一处霓虹灯亮起。

1月29日,大年初五,广东医疗队来武汉的第五天。昨天,我进入了广东医疗队接管的汉口医院呼吸一病区,观摩了护士工作,与病人、家属聊天,今天我想继续讲一讲他们的故事。

老护士退了休又入院护理老伴

“袖子平时不要给箍太紧,不然手会充血会滴不好,这个是消炎药,不要滴太快,自己不要调”,一名全副武装的护士蹲在床边,叮嘱着45床的大叔。

看见我来了,护士向我介绍“这是我的老师”,她指着床边穿着红衣服、戴着黑口罩的陪护阿姨,嗯?原来,这位阿姨退休前做过二十多年的护士。

45床大叔斜靠在病床上,戴口罩吸着氧,背后垫着衣服,看着我和鲁老师聊天,喘气声有点大。鲁阿姨说,她爱人已经在恢复了,但其实是1月27日才确诊是新冠肺炎。

谈起这个病,鲁阿姨忍不住叹气“差点没命了”,确认前她也问过医生到底是不是新发现的这种病毒,医生说,其实确不确认治疗方案都是一样的。好在,她是护士,她用自己专业的护理知识和信心鼓励丈夫“虽然难受,但这个就是要挺过去,自己不能放弃”。

“原来的医生都累垮了”

路过另一间病房,正碰上一个大叔在扎点滴,扎了两次扎不进,门边另一个护士过来看看,摸了摸老人两只手,“叔叔你手有点凉,血管收缩了”。

39床的大叔精神比较好,知道我们是跟广东医疗队过来的,插话说“卫生都搞干净了”,显然对医疗队带来的变化看在眼里,对最近的新闻也很熟悉,“他们(各地援汉医护人员)来了一千多个人”。

39床的家属是个活泼的阿姨,站在床角,手里捧一杯水,和病床上的大叔一起看墙上电视放的春晚,“看手机看得脖子疼,要扬着头看一会儿电视”。

回忆起之前的状况,说“我们4号晚上来的,有一天推床都没有人帮我推,我一个人推,推得累死了”,阿姨感叹“活到快七十了,没想到在医院过的年”。

谈起原来医院的医护,她一脸心疼:“他们的医生都累垮了,护士好辛苦的,那种防护服穿着很热很闷的,那几天天气又热,我们都轻轻地喊他们,不然她们跑都跑不过来”。

一位姓马的医生过来看过情况,说着“不错不错不错”,跟患者握了个手。得知马医生是同济的,阿姨念叨着“名校”,又絮絮说着“广州的医生素质都很好”之类,正好两个护士进了屋,听到了哈哈哈应道“谢谢谢谢!”

病人家属对护士说“你们父母怎么舍得让你们来?”

今天是来武汉第五天,不止一个护士跟我讲,第一天进到汉口医院呼吸一病区的时候,“是有点崩溃的”,昨天跟我这样讲的是李青护士,因为当时的情况跟整洁规范的广州三甲医院环境有很大差距,大家只能自己动手收拾打扫,现在整齐的走廊就是医护们自己收拾出来的。

怕年轻护士心理落差大,李青说,她的领导还专门给她做心理辅导,“还特别委婉地单独把我叫过去,问第一天是不是适应,有没有要帮忙的”。

实际上,她遇到的一个病人家属已经让她很有治愈感了,李青对着我的镜头回忆,有个大姐问她“你们是广东来的吧?”然后说“这大过年的,你们也是父母的宝贝,你们父母怎么舍得让你们到这么远的地方,我特别感谢你们,要给你们点赞,点一个都不够!”

大姐又说,“我也是父母,我都舍不得,你们的父母好伟大啊”,李青说,那一瞬间她的护目镜就全是雾气,“那一刻我是很想家的”。

武汉大叔:“钟南山好样的!”

今天上午,我在马路边跟一个推着自行车的大叔聊天,聊到新闻刚出的钟南山对疫情的新判断,大叔冲我的镜头比起了大拇指,“钟南山好样的!”大叔对钟南山的资历津津乐道,“84岁了,坐个动车到武汉来,‘人传人’就是他说的”“他是院士,是非典出名的……”

我还去了一趟华南海鲜批发市场,距离我们酒店4公里,骑车过去,发现进市场的路远远地就封了,我举起手机拍了不到五分钟,就有保安过去盘问,保安戴着一次性的蓝口罩,都起了毛边,像是戴了很久。

跟路边一个大姐聊起这个市场,大姐说,“里面做了伤天害理的事,给关了”,说得很淡定,“就是做了坏事”。

采写:南都记者 赵明 李文 摄影:南都记者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