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仁与霍芬海姆倒脚耗掉比赛反遭球迷掌声
“消极比赛”背后的丑陋与温情

←鲁梅尼格(左)与霍普一起“尴尬”观赛。新华社发
同样被自己人震惊到的,还有德甲领头羊拜仁慕尼黑。上周末德甲第24轮,在球队6比0大比分领先的情况下,做客霍芬海姆的拜仁球迷打出标语辱骂主队老板霍普,导致比赛两度中断。比赛恢复后,为抗议极端球迷的出格举动,无心再战的两队球员在场地中相互传球直至比赛结束。主场球迷对最后十几分钟的“消极比赛”报以掌声。
终场哨音吹响后,两队球员和管理层纷纷用鼓掌和拥抱表达对霍普的支持。看着这位站在雨中面色凝重的白发老人,许多球迷都是第一次发现,自己会如此心疼一位亿万富翁。一场丑陋的闹剧最终在一幕温馨的场景中结束,但“霍普事件”所引发的舆论风暴及其背后的德甲地震才刚刚开始。
不止一家球迷攻击霍普
现场督战的拜仁董事会主席鲁梅尼赛后再次向霍普致歉并谴责闹事者:“我为球迷的行为感到羞耻,没有任何借口,这些人的行为让整个德甲蒙羞。”鲁梅尼格强调,职业联盟必须拿出明确态度,制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拜仁体育主管萨利哈米季奇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写道:“我们刚刚度过了俱乐部120岁生日,赢下了两场重要比赛,原本这应该是完美的一周,但今天发生的事情让气氛跌到谷底,让人无比羞愧!”拜仁主帅弗利克也感到极其失望:“因为他们的行为,球队所做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这些人都应该呆在家里。”
这不是德甲赛场第一次出现针对霍芬海姆老板霍普的辱骂攻击,涉事球迷也绝不只拜仁一家。此前多特蒙德球迷就曾因相同的行为被“禁足”两年,俱乐部也遭到罚款。而在同一天,本轮德甲多特对阵弗赖堡、科隆对阵沙尔克的比赛里也都出现了攻击霍普的标语和口号。
霍村老板为何遭攻击?
霍普是谁?前欧洲首富,软件大亨,SAP公司联合创始人之一。曾经在霍芬海姆接受青训的少年,含泪告别职业足球梦想后,从一名程序员成长为亿万富翁,功成名就后衣锦还乡,投资帮助霍芬海姆从第八级别业余联赛一路升入德甲、闯进欧冠,甚至还为这支来自3000人口小镇的球队,独资兴建了一座造价超过1亿欧元、能够容纳3万人的新球场。
霍普和他一手缔造的“霍村奇迹”曾是足坛一段佳话,但出人意料的是,从1989年开始投资、拥有球队96%股权的霍普,直到2015年才成为俱乐部的合法持有者。正是这一点使他在德甲赛场上遭到了众多球迷的疯狂抵制、攻击和谩骂。
德国球迷为何如此仇视霍普?原因在于他将霍芬海姆合法私有化,打破了传说中的德甲“50+1”条款,坏了多年来的江湖规矩。在21世纪20年代的今天,五大联赛中唯有德甲还在集体坚守会员制的初衷,拒绝向金主爸爸低头。面对“股份制”改造6到飞起的时代大潮,倔强又不乏实用精神的德国人自主开发出一条折中道路:球队可以独立出去卖股份,但俱乐部会员仍对球队保有超过50%的表决权。
“50+1”条款下的传统和挑战
这就是“50+1”条款:给钱可以,参与决策免谈。这条具有德国特色的职业足球发展路线,既可以帮助俱乐部获得资本力量的助推,同时又把资本家们,尤其是外国投资者挡在门外,保证了会员能够继续当家作主,保持了足球作为大众运动的“纯洁性”。来自美国、俄罗斯和西亚的大财主可以在英超、法甲等联赛中挥金如土,大玩真人FM,但面对德甲的政策壁垒只能望而却步。在严格的监察管理制度下,德甲也成为欧洲财政运营最健康的联赛。
不过“50+1”条款1998年10月出台时,德甲已经存在两支企业球队——拜耳药业旗下的勒沃库森和大众公司建立的沃尔夫斯堡。为逻辑自洽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50+1”条款特意留了一道口子:“1999年1月1日前,若一家企业连续经营俱乐部和球队超过20年,即可不受该条款限制,完全拥有球队”。2010年这则“豁免”条例删除了“1999年1月1日前”的时间节点限制,让自己成功变身成为“历史问题”,为后来者通过长年投资完全掌控德甲俱乐部铺平了道路。
霍普不仅通过“豁免”规则突破了“50+1”条款,同时也越过了保守势力和极端球迷的底线。在他们看来,俱乐部私有制的合法化意味着足球被金钱玷污,彻底沦为富人的游戏,完全背离了平民运动的本质。
看上去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不过跟欧足联和曼城还要讲究程序正义的政治博弈相比,球迷们对自身信仰和价值观的坚持往往来得更纯粹,表达方式更粗暴直接,也更容易走极端。
对于各家俱乐部乃至整个德甲联盟来说,在球场内杜绝争议和侮辱性标语或许并不难,如何革新既定的游戏规则,改变人心中的固有观念,才是真正的挑战。
本版撰文:南都记者 姚天明
- 上一篇:不用揉眼睛 枪迷最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