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况”小程序 为3500万人敲响警钟
120多名志愿者参与运营,日访问量达200万-300万次


对洪俊瑶而言,2020年伊始,女儿出生和“疫况”的诞生都有着重要意义。受访者供图
“有些朋友跟我说,拿‘疫况’给家里老人看,大大降低了劝说成本,他们看到地图上周边小区已经标红,就能理解了。”
——老麦认为“疫况”小程序最重要的价值,是让本来低估了疫情严重性的人产生警觉。
地图上一个个被红色包裹的叹号图标,时刻提醒着人们,疫情的严峻和时刻防护的重要性。2020年春节,一场疫情的爆发,让洪俊瑶、老麦和一群志愿者成为了“另类”的抗“疫”伙伴。没有捐款,没有物资,他们“捐赠”的是一款叫「疫况」的疫情地图小程序。
通过志愿者的输入,来自全国120多座城市卫健委所公布的疫情小区文字信息,被转化成数万个可视地标标注在地图之上。每天,有上千万用户通过定位或搜索,了解自己身边的“疫况”。“希望大家能了解到最真实的疫情情况,也希望大家明天就用不上它”,在推广时,老麦说。
他在月子中心
“生产”了一个疫情小程序
年初八那天,在家宅了三四天的老麦原本打算到家附近的办公室去走走。工作群里同事分享了一个小程序“疫况”,打开一看,从家去办公室的路上,有两例确诊的,老麦立刻打消了出门念头,“距离我最近的确诊病例小区只有100米,不能有侥幸心理”。
作为原创专业内容创作平台“少数派”的创始人,老麦对新出现的小程序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原本以为这样一个程序应该是官方机构的出品,没想到竟是个人开发的。”而恰好那开发者是老麦三年前就认识的青年创业者洪俊瑶。
而此时的洪俊瑶,面对“疫况”突如其来的超高访问量正焦头烂额:“访问量一天内就超过了130万人次,原本的服务器承载不了,小程序开始卡了。”“疫况”的出现只是源于洪俊瑶一个简单的想法:“将深圳卫健委公布确诊患者小区的信息统一收集起来,做可视化操作”。而这个想法的诞生,是在月子中心里。
当时,洪俊瑶这位新晋爸爸正陪着妻子女儿在月子中心坐月子。随着疫情越发严峻,月子中心实行了封闭式管理。被动“坐月子”的洪俊瑶每天通过手机、电视了解疫情动态。
1月31日晚,深圳卫健委首次公布确诊患者的小区,洪俊瑶发现自己家附近就有一例确诊。曾经开发过地图类小程序的洪俊瑶立刻想到,在地图上标志出确诊患者曾逗留过的地点,如此一来信息更直观,或许能让身边的人更好地做足防护。
当晚11点,洪俊瑶打开笔记本电脑编写程序,搭建框架,将深圳的疫情小区信息录入其中,继而生成地图坐标。由于此前开发经验,洪俊瑶编写速度飞快。凌晨三点,第一版“疫况”提交进行加急审核,“很多人都不敢相信我写这个只用了四个小时。”
很快,“疫况”通过审核正式上线。洪俊瑶随手将“疫况”转发到了自家小区和一个菜市场的微信群,然后就去休息了。第二天,他醒来一看访问量:“感觉像传遍深圳一样,第一天上线即有130万的访问量”。洪俊瑶感觉吃惊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大家的焦虑:“一开始发现自己身边有确诊病例肯定担心,但我认为大家知道后会有更好的预防效果。”
一传十十传百,不断涌入的访问量让后台服务器有些招架不住,小程序的访问速度变得十分缓慢;而另一边,新一波的疫情小区信息开始公布,大量数据亟待录入,更让洪俊瑶忙不过来。这时,老麦的出现解决了他的烦恼。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他们跟“疫况”赛跑
2月2日下午,老麦发了条信息给洪俊瑶,“主要是想确定开发者是否真的是他,其次想看看有没有我能帮忙的”。没聊几句,老麦就决定了要加入“疫况”运营中去。洪俊瑶实在太忙了,服务器的访问限制和多个城市公开信息带来的大量数据快将他淹没。而这些,都是老麦能帮忙解决的。
老麦立刻在网络发布志愿者的招募信息,与此同时自己也加入信息录入的工作中,“当时我马上更新了郑州和香港的信息,工作量真的很大”。幸运的是,很快就有不少城市的志愿者响应,“陆陆续续召集了120多人”。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有科技从业者,有医学行业人员,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将所在城市的数据收集录入。为尽量确保信息的准确性,老麦要求大家统一从各城市卫健委处获取信息,并安排人手进行人工审核后再上传。
回想那几天,洪俊瑶的关键词就是“加班”,“第一周基本都是凌晨两三点才睡,第二天8点起来继续”。每一条信息的发布,要经过录入、审核、发布,每录入20条信息,需要40分钟。“不敢懈怠,尤其大城市返城人数多,数据得赶紧更新”,老麦说。
志愿者们也一直在待命状态,广深等一线城市有三四名志愿者在分工录入信息,遇到湖北一些城市大批量发布时,便跨省协作。“虽然是临时聚集起来的志愿者,但大家都是自愿参与的,目标一致,工作起来也十分和谐”。老麦说,有一位在宁波的志愿者,疫情期间家里老人生病了,每天都要到医院照顾病人,但他依然坚持更新数据。一个月以来,众人一同与时间赛跑,一边加紧为“疫况”升级,一边紧跟数据的更新。
偶尔还会出现急需修改的情况,“例如出现同名的小区,我们要通过地图再次核实地区;还有因为地图问题,发生坐标偏移”。“疫况”有过一次紧急修改:徐州一确诊病例在录入后,地图上的坐标偏移到病例所在地附近的商场上。该商场立刻报警,公安很快找到洪俊瑶。洪俊瑶立刻核实各方信息,迅速作出坐标修订。“压力真的很大,肩负着所有人的信任”,洪俊瑶在小程序上增加了反馈功能,一旦发现有信息错误,就立刻修改。几天下来,精神一直紧绷着。但这再也不是他一个人的“战疫”了,在老麦和一群志愿者的加入下,“疫况”上线的第5天,访问量就超过了一千万。
截至3月3日,“疫况”累计服务用户3500万,这其中也得益于国内城市对于疫情信息公开性和透明度的提升。目前公布疫情信息的城市已超过120个,“疫况”已做到全面覆盖。
比捐钱更有社会价值
为3500万人敲响疫情警钟
“疫情发生,我们公司没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没有捐钱,去前线也不现实,现在能用自己擅长的能力去参与这个事情,大家尽全力就好”,对于“疫况”出现后的紧急加班,老麦给员工们鼓劲。
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疫况”,“有些朋友跟我说,拿‘疫况’给家里老人看,大大降低了劝说成本,他们看到地图上周边小区已经标红,就能理解了”,老麦认为最重要的价值是让本来低估了疫情严重性的人产生警觉。而这也正是洪俊瑶开发“疫况”的初衷。
而更让“疫况”运营者们感觉到动力的是,不时有朋友将“疫况”推荐给当地的相关政府部门,随后,这些城市也开始公布确诊病例信息,“‘疫况’的出现也许间接促进了政府信息透明”,老麦看到,“疫况”引起了社会上大量的关注,一些公司也开始推出相关的疫情信息产品。老麦说:“我们覆盖了三千万用户,其他公司也将疫情做到地图里,这一下子就可以覆盖好几个亿的人群。”洪俊瑶则感慨,这比捐钱捐物资更有实际意义。目前,“疫况”还增加了全国疫情趋势、就近发热门诊导航等服务性功能。
洪俊瑶和老麦一度考虑过商业合作,但当时正值春节假期,加上疫情影响,复工推迟,“与企业合作有很多流程上的问题,可能会导致“疫况”中断服务至少半天时间”,洪俊瑶和老麦不想耽误信息的发布,他们始终坚持提供公益性服务。
目前,经历暴发期后的“疫况”中,每日访问数据稳定在200万至300万。问及疫情过后“疫况”的发展,洪俊瑶和老麦都表示还没得出一个结论,或许今后会往医疗服务方面发展,当下依然重视公益方面需求。
统筹:南都记者 李陵玻 叶孜文
采写:南都记者 叶孜文 实习生 张楚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