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广东已累计向湖北派出医疗队员2483人

支援湖北医护 六成巾帼英雄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王道斌 马辉 李春花 赵明 钟锐钧 03-09 01:40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科ICU护士朱海秀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护士郑爽欢

广医三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高元妹

南方医院惠侨医疗中心护士长李利

在家中,她们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

披上“战袍”,她们变身女战士,冲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前线。

她们是逆行出征的巾帼英雄。

据统计,截至第26批,广东已累计向湖北派出医疗队员共2483人,入驻湖北武汉、荆州等地的11家医院(含四家方舱医院)。医疗队中,医护人员有六成是女性。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驰援武汉的89名医护人员中 ,就有68位是女性,占比超过70%。

南都记者梳理数据发现,截至第24批时,驰援湖北医疗队中女性有1473人,其中女医护1445人,在女性队伍中,年轻人成为了主力军,80后90后人数最多,分别超过了500人。听说要抽派人驰援湖北,各大医院医护人员报名火爆,从数据可以看出,驰援一线科室人数最多的是呼吸内科、内科、重症医学科,这也是抗击新冠肺炎最需要的专业人才。

今年“三八”节期间,广东省妇联、省卫健委、南方都市报联合开展“致敬,广东最美她力量”系列宣传活动,在全省各地近百处标志性建筑、户外展示屏同步举行亮灯仪式,向奋斗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一线和为广东复工复产工作做出贡献的所有女性致敬。

在这特别的日子,让我们向她们致敬!

不敢告知妈妈自己去武汉

她狠心拒接视频通话

主角: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科ICU护士朱海秀,90后

“我不想哭,哭花了护目镜没法做事。”——朱海秀

在经历了新冠疫情的洗礼后,90后“勇于担当的一代”的社会形象也渐渐丰满起来。在广东省支援湖北医疗队里,刚刚参加工作才半年的“90后”护士朱海秀,就用她的快速成长,为全新的“90后”画像。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这个1997年出生的小姑娘,一句“我不想哭,哭花了护目镜没法做事”,感动了国人。

从除夕那天出发赶往武汉,到2月28日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她在武汉汉口医院工作了35天。“病区里开始有20多张空床,连续5天没有新接收统一调配来的新增患者了,我们快胜利了。”

选派队员时她第一个报了名

1997年出生的朱海秀,是一名内科ICU护士,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刚从河南省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本科毕业工作半年的她,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需要抽调15名护士支援,尤其是重症监护护士后,第一个就报了名。

“当时选她,也是觉得她比较灵活,适应能力强”,内科ICU主任吴本权说,内科ICU护士长李铁花回忆:“无论是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团队意识,还是身体和心理素质都很强,我们认为海秀完全可以胜任抗疫一线的工作。”经过科室与医院的慎重挑选,朱海秀成为中山三院首批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医疗队23名队员中年龄最小的一员,在大年三十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向着封城中的武汉进发。

这次到武汉支援,朱海秀未敢告诉父母。平时,她是恋家的孩子,每周要跟家里视频两三次,为了不暴露自己到了武汉,她狠心拒接了几个视频,只说自己在工作。直到有一天,妈妈发来视频,还说梦见她到了武汉,她又没忍住泪奔了。向妈妈坦白的时候,她看到爸爸坐在后面抹眼泪,那是她22年来第一次看见爸爸哭。

惹哭了无数网友的她,其实也是武汉汉口医院隔离病房里的“笑声担当”。值早班时,病区分餐,小姑娘总会故意用河南话在病区里欢乐的呼唤,有时候她也会学他们的武汉话,稚嫩却清脆的声音,总能让患者不那么压抑。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科ICU工作时,接触的病人多处于昏迷状态,天生乐天派的亲和力让她迅速进入了状态。21床的张叔容易焦虑、敏感、没有安全感,他有糖尿病,餐前要打胰岛素,执着地提醒每一个经过的护士,但是又拒绝测血糖、体温,催多了会发脾气。每当张叔不听话时,就该朱海秀上场了。她的绝招是装凶:“你要乖乖配合才能好得快,要是你不听话我就跟你吵架,天天跟你吵!”朱海秀总是这样吓唬张叔。看到小姑娘一板一眼的样子,张叔就会淡定下来,连摆着手说不要跟她吵架。

病区里已连续5天没有新接收病患

除夕出发,初一培训,初二就开始投入汉口医院护理一线。朱海秀所在的广东医疗队第一批队员负责的病区,最高峰时需要同时面对80多名病患。虽然工作流程上明确了每个在一线的护士,只要工作4个小时,但朱海秀和同班组的护理老师们,坚持每天提前一小时到病区,将需要的药品、材料、器具准备好。

从事重症监护工作,总需要经历死亡场面。在武汉一线,年轻的朱海秀也最近距离的接触过死亡,“我护理走的也有,近距离接触过。从抢救到失败,到最后遗体处理……不能说崩溃了,只是很想再做些什么,只想他们活下来。”

最近,海南医疗队开始进驻病区帮忙,一天一个班变成了两天一个班;应收尽收的大背景下,病区里开始出现了空床,连续5天没有新的病人入住。这些都提示着曙光就在前方。

在这一段酒店-医院两点一线的生活中,小姑娘喜欢在路上听《我们都一样》,“你知道我的梦你知道我的痛,你知道我们感受都相同 ,就算有再大的风,也挡不住勇敢的冲动……”

乐观爱笑的护士

获百万网友点赞

主角: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护士郑爽欢,80后

“后方的援助、鼓励到位,我们在前方就无所畏惧,勇往直前!”——郑爽欢

郑爽欢爱笑,不论是在南都记者对她的电话采访中,还是南都摄影记者拍摄她摘下口罩的瞬间。

在南都推出的《最美逆行者》海报和疫·痕线上展馆中,截至2月21日下午4点,郑爽欢的个人照片收到约119万“鲜花”、88万“致敬”、89万“平安归来”的祝福。没有人能够不被她的乐观影响,有网友留言“你笑起来真好看”、“喜欢你乐观的笑容,祝愿你早日凯旋”。

除夕夜驰援汉口医院

她是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的护士,除夕夜驰援武汉汉口医院,至今已经一个多月。

郑爽欢老家在潮汕,小时候在深圳长大,后来在广州读大学,毕业后9年来一直从事医护工作。回想起当初决定来武汉时,大年三十中午收到通知,当晚就走。下午,郑爽欢把消息告诉爸妈:“我妈一开始有点被吓到了,我爸说那肯定要去,他们后来也都没什么意见。”说起驰援武汉的工作,郑爽欢坦言压力有点大,因为病人病情比较重,人数也比较多,另外怕自己防护不到位的话被感染。但熟悉了环境后,便适应了工作模式。

丈夫有点担心她

郑爽欢在病房遇到一对夫妻,得知她除夕过来武汉,老爷爷感慨“家里人不担心你们吗?”老奶奶搭话“肯定担心啦,都是家里的宝贝”。郑爽欢鼓励他们:“你们赶紧好起来,我们就能快点回家了。”郑爽欢说,无论患者还是患者家属,如果能理解医护人员,他们就会开心,值班就比较放松。郑爽欢和丈夫是大学同学,结婚8年,丈夫目前在广医二院,也是一名护士。只要有时间,她和丈夫每天都会视频聊天,“他有点担心我,我就找他说一说话,释放一下压力”。在郑爽欢看来,医护人员是上前线的战士,战士需要后方的援助,“后方的援助、鼓励到位,我们在前方就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忍痛为女儿断奶奔赴武汉

她是ICU里和时间赛跑的人

主角:广医三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高元妹,70后

“治病救人是医者的本分,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让我们一起努力,打赢这场抗疫攻坚战。”——高元妹

高元妹是驰援湖北为数不多的女医生,ICU是她每天奋战的地方。ICU是个“可怕”的地方,随时都可能上演生死抢救,甚至亲眼目睹鲜活的生命逝去。

自2月7日,她踏上了北上“抗疫”的征途,开始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的医疗支援工作,至今已经整整一个月了。作为医疗组的组长,在协和西院区的重症医学科负责新冠肺炎危重患者救治的高元妹,不像其他的医护人员可以轮值休息,她基本属于时刻“在线”的状态,一旦有患者情况危急,她需要提出治疗方案,有时候半夜一个电话,就要往医院赶。

每一天,她都在和时间赛跑。仅半个月时间,她所在的医疗小组好几个患者成功拔管,5个病人情况稳定转出了ICU。

每天两次进入隔离病房

毕业于广医呼研院的高元妹,是广医三院呼吸与危重症救治的专家。疫情发生后,赴武汉前线战“疫”救人成了她心中的执念。1月24日,除夕夜,广东首批医疗队驰援武汉。高元妹第一个向科室请战武汉,在请战书中她坚定地写下七个字“武汉,我一定要去!”

然而,高元妹的母亲刚做完结肠癌手术、尚在恢复期,两个孩子年纪又小,家人担心高元妹去了前线被感染。面对家人的担忧,高元妹对爱人说:“家和国是连在一起的,只有武汉守住了,疫情才能得到控制,国家正是需要医生的时候,我怎么能不去?”

为了安心去前线,高元妹“狠心”地提前给一岁的小女儿断了奶。2月7日,高元妹向新冠肺炎疫情的重灾区武汉进发,去到战“疫”任务最重、最前沿的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重症医学科支援。

作为医疗队组长,高元妹每天五点不到便醒来,利用上班前的两三个小时查看工作群病情动态、回复诊疗意见,收集整理病例数据、查找国内外文献,连线广州大后方讨论病情。为准确掌握每个重症患者的情况,她坚持每天必进隔离病房。“如果一个医生不到床边查看病人,就没有办法制定治疗计划”。每天下班前,高元妹还坚持再进隔离病房查看患者,“我要知道我白天的治疗对患者是否有效,患者有一整个长夜不在我眼前,下班前不看一眼,我不放心。”高元妹也因此成了ICU里每日两次“入舱”的医生。

每日上午,她带着团队进入隔离病房查房、做治疗、开医嘱,在高传染风险的隔离病房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因长时间穿防护服,好几次高元妹出现了窒息的濒死感。“每当我快要崩溃的时候,我就激励自己不能放弃,因为病人都在等着我。”

每天坚持给患者家属打电话

进入重症监护室的患者,一方面本身病情较为严重,另一方面隔离治疗和周边环境也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在每次查房时,高元妹都会握住患者的手去安抚,竖起大拇指为患者 “加油”,同时告诉他们各项指标意味着什么,一些数值的变化说明患者需要的仪器治疗支持力度在减少,用专业知识让他们相信情况在好转,从而更有信心去战胜疾病。

由于疫情防控需要,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与家属的沟通只能通过电话进行。对于高元妹来说,无论工作有多忙,那通与家属的病情通话都不曾缺席。“告诉家属患者点点滴滴的进步,给他们希望,也是给我自己信心。”

2月中旬,高元妹管理的一位新冠肺炎重症孕产妇成功转出了ICU。2月20日,高元妹负责的一位患者成功拔除了气管插管,成为广东医疗队接管武汉协和ICU以来,首例成功拔除气管插管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仅半个月,她所在的医疗小组里好几个患者成功拔管,5个病人情况稳定转出了ICU。

近日,高元妹收到病人家属手机短信发来的千字感谢信,驰援武汉一个月来,她说这是她收到患者和家属最多谢谢的一段日子,电话里哭着说谢谢的家属、病房里说不出话用竖大拇指说谢谢的患者、转出ICU时握着她的手不肯放的“谢谢”……谢谢这样的话,从医多年的高元妹听过无数次,可在疫情笼罩的当下,这两个字就像春寒中的暖阳,驱散她连日来的疲惫与忧虑,让她此行武汉有了坚持到底的动力。“与时间赛跑,我相信我们能赢。”

在那封感谢信的回信中,高元妹写道:“治病救人是医者的本分,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让我们一起努力,打赢这场抗疫攻坚战!”

17年前小汤山抗击非典

如今她再赴武汉前线

主角:南方医院惠侨医疗中心护士长李利,70后

“我还是想到前线去,因为我有小汤山抗击非典的历练。”——李利

在小汤山抗击“非典”那年,李利27岁。时隔17年后,当武汉疫情需要支援时,她义无反顾地奔赴汉口人民医院。“两次接受抗疫任务,我就是觉得我可以去、我能去、我该去。”

第一时间在请战书上签名

李利永远忘不了17年前的那个春天,SARS肆虐。当听到第一军医大学组建医疗队赶赴小汤山的通知时,她主动请缨,成为这支队伍光荣的一员。17年来,李利从一名普通护士,走上了护长的管理岗位。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同时作为一名在小汤山转正的共产党员,李利第一时间在递交院党委的请战书上签名宣誓。“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这是小汤山战友们的共同心声。

李利最小的孩子今年才三岁,护理部的领导多次劝说她留在医院本部。“我知道,在后方也能够为抗击疫情做贡献,但我还是想到前线去,因为我有小汤山抗击非典的历练。”17年后她又和当年的队长郭亚兵、姐妹史丽莎走到了一起。郭亚兵是广东省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医疗队的领队,李利担任南方医院医疗队的副队长、省队的副领队和护士长。

大年初二,广东省紧急驰援武汉的128名医疗队员奔赴一线。

这次护理工作量比小汤山大很多

抵达武汉后,医疗队很快就进入了战斗状态。李利第一时间与兄弟单位的护长们建立联系,熟悉护理队伍的情况。短短两天,先后召开了6次协调会,统筹各项护理工作。由于病区患者人数饱和、医疗物资短缺、护士来自九家医院等因素,从开会商议到最终制定排班方案,她和郭亚兵整整花费了8小时。为了缓解其他医疗队护理人员紧缺情况,她抽调南方医院3名护士给其他同行队伍。

相比小汤山抗击非典,李利坦言,这次护理工作量大很多。“非典那时不用扛氧气瓶,开始接管这个病区输液量很大,80个病人,700多袋液体,小汤山没有这么多,小汤山病人的病情比这里轻。”

面对传染病疫情,做好防护是保护自身和完成任务的关键。作为“过来人”,李利的存在让同事们安心。“我跟她们一起进入病区,一起护理患者,一起面对危险。要求别人做到的,我必须做到。”因为原有中心供氧无法满足患者需求,护士们跟医生们一起为患者频繁更换氧气瓶。许多护士在家都是父母的宝贝,在这里也都变成了“女汉子”。

工作虽然辛苦,但李利表示,“看到很多病人治愈了,还是挺开心的。”

(南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肖冠华对本文亦有贡献)

统筹:南都记者 尹来 李春花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马辉 李春花 赵明 实习生 温丽琼 通讯员 白恬 周晋安 甄晓洲

摄影:南都记者 钟锐钧

吴泽嘉 谭庆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