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饮水两升 不滥用止痛药
侯凡凡院士分享预防慢性肾病八点“黄金法则”


侯凡凡院士(左)接受南都健康大讲堂主持人曾姐姐专访。 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扫码观看 直播回放
南都讯 记者曾文琼 实习生李舒敏 中国慢性肾脏病患者数约为1.3亿,超过八成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不知道自己患病。昨天是世界肾脏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医院肾内科主任侯凡凡走进南都健康大讲堂直播室,为公众科普慢性肾脏病的现状与预防措施,分享新冠肺炎疫情给慢性肾脏病治疗带来的思考以及解读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居家治疗的情况。该直播获得20万+关注。
重视尿常规检查
早发现、早预防有良策
“我国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脏病人数在全球位居前列,因慢性肾脏病导致死亡的增长速度在所有非传染性慢性病中位居第一。”侯凡凡院士表示,慢性肾脏病早期临床症状往往不明显,我国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仅为12.5%。侯凡凡院士强调“早发现、早预防”对于降低慢性肾脏病的风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她特别指出,做好肾脏病早期发现,建议如有一个或多个慢性肾脏病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肥胖、有肾脏病家族史等,应定期检查肾功能;如出现浮肿、高血压、尿量改变等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接受检查;按时体检并关注尿常规检查等。“健康人建议每年做一次尿常规检查,这样能帮助及时发现早期肾病,如果连着两次发现异常应及时到肾内科就诊。”
侯凡凡院士强调,早期预防对于降低慢性肾脏病的风险极为重要,她建议大家可遵循国际肾脏病学会的八点“黄金法则”,包括:适度运动,维持理想体重可以降低高血压和慢性肾脏病的风险;健康饮食,减少盐的摄入,推荐每日摄盐量为5-6g;定期检查血糖和血压,控制好血糖和血压可预防和降低肾脏损伤风险。侯凡凡院士还提醒,每天大约喝2000ml水、不吸烟、不滥用抗炎药或止痛药、定期检查肾功能等主动行为都可预防慢性肾脏病。
疫情下的思考
居家透析可减少感染风险
目前,慢性肾脏病缺乏特效治疗,我国维持性透析患者已超过67万。而我国居家血液透析开展极少,绝大部分患者需每周数次到医院进行透析,而这部分患者本身也属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可能成为危险的易感者之一。
侯凡凡院士介绍:“目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保护透析患者在疫情下免受病毒感染。为此,我们对疫情下肾透析患者诊治做出相应调整,采用肾科App对患者进行随访;教育患者注意个人防护、规律服药、自我监测身体状况如定期测量血压等;对于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也制定了一整套预防措施。”传染病流行期间血透中心骤增的防控压力,血透患者就诊过程中的病毒暴露与感染的高风险等,引起了侯凡凡院士对于透析治疗方式,尤其是居家治疗的思考。“腹膜透析因多数为居家治疗,在疫情防控期间主要采用热线电话指导治疗,因此感染的风险可能降低。”侯凡凡院士介绍,腹膜透析具有价格相对低廉、不需要特殊设备、培训操作技能相对容易、患者不需经常往返医院等优势,因此除城市医疗机构外,更适宜在农村、偏远和低收入地区推广,并有利于实现透析治疗的广覆盖,现已成为我国终末期肾脏病患者适宜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我国腹膜透析患者人数在过去的十年内快速增长,到2018年达到近10万人,但是目前腹膜透析在中国各地区发展尚不平衡,中、小城市尤其是远离中心城市的边远地区,腹膜透析开展的数量和质量均有待改善和提高。
结合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展望我国未来慢性肾脏病的治疗趋势,侯凡凡院士认为:“提高对防治慢性肾脏病重要性的认识,预防早期慢性肾脏病,推行肾脏替代治疗的广覆盖。努力实现慢性肾脏病早期可治、晚期可控。让肾脏健康‘人人可享,处处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