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书店的疫期自救
开直播带货、办付费沙龙、建社群荐书、外卖配送,书店人谋变求生,向线上突围

佛山先行书店(垂虹店)。 受访者供图

“做书店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疫情期间,先锋书店的这句话,令众多书店人感同身受。
停业、零收入的生存高压下,实体书店开始自救求变,探索陌生的线上领域。建群卖书、直播带货、推出直播付费课、举办线上沙龙……书店人有些笨拙但认真地向线上突围。疫情虽无情,但也推动着书店人直视书店“现在、未来要怎么办”的问题。
在这场谋变求生的浪潮中,有书店人初尝成功的果实,也有人谨慎地观望。有书店人认为,转型线上在经验不足、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成功率低。也有书店人希望能专心经营实体空间,以此和线上购书平台做差异化竞争。
无力前行
3月9日晚,单向街书店、先锋书店等联合发起一场名为“保卫独立书店”的直播。直播中,乌托邦书店店主童兴家聊起书店名字的由来,诚恳地说道:“本意是我渴望保留内心最初的那一份纯真。”然而,这一方保存纯真心灵之地,即将在疫情中烟消云散。
2月25日,浙江嘉兴开业4年多的乌托邦书店宣布将于5月1日结业。“由于此次疫情影响,我们实在无力前行,选择结业,或许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止损’方式吧。”令人唏嘘的是,在结业公告的末尾,是一则“装修找我们”的广告。兜兜转转,童兴家回到了建材老本行。
乌托邦书店的倒下,不是个例。在童兴家向读者坦承无力前行的10天前,三更书店的老板也沉重地告诉大家:“对不起,三更失约了”。这家位于广东潮州庵埠镇的书店,在开业两年后和读者说了句“后会有期”。
当晚直播中的另外5家书店,虽未被置于死地,但也是苟延残喘。
2月15日,在广州、深圳有多家门店的1200bookshop在公众号上透露,疫情发生后,一半以上门店关闭,没有任何收入来源。“而保持营业的店面,营业收入惨淡,甚至不及往常的十分之一。二月份书店的所有门店,将全线亏损。”
2月24日,单向街书店发起众筹续命。据其透露,截至当天,单向街仅剩的4家实体书店中,只有北京朝阳大悦城店营业,而这家书店每日客流量只有平时的十分之一,平均每天只卖出15本书,预计书店2月份收入较往年直线下滑80%,“对这个本来就利润微薄的行业来说,这意味着绝境”。
另据实体书店联盟“书萌”于今年2月对全国1021家书店的调查,截至2月5日,90.7%的书店选择停业,超过99%的书店没有正常收入。
365天不打烊的规矩,佛山先行书店坚持了20余年。“突然间,街上就没什么人了。”疫情突袭,无人来店,老板石头唯有打破约定,暂停营业,休息了一段时间。
关门意味着零收入,停不下的支出在拖垮书店。
石头算了算,两家店,每月房租水电、员工工资等支出带来不少现金流的压力。于是,聊起疫情给自己经营书店带来的“教训”时,石头顿了顿,告诉南都记者:“不要扩张得太厉害,手里要留多点现金。”
线上突围
如何活下去,已然成为书店人在这段时间翻来覆去思考的问题。
“我是青苑书店,请不要让我冻毙于风雪。”1月31日,面对疫情惶恐、迷茫的青苑书店,或许是业内最早“撕下面子”自救的。这家创立28年、被称为南昌文化地标的书店,在当天推出充值购书卡活动,希望以此盘活现金流。
2月19日,南京先锋书店通过其微信公号,推出“173号阅读联盟”活动,5期的费用是每人600元。随后,先锋书店又带来“先锋书店2020游学”活动,会员充值金额不等的储值卡,可以获赠不同次数的游学名额。但“充值办卡”的方式,依赖的是书店和读者间的情谊。事后,青苑书店在分享“求生”经验时,也坦言:“多少有些收割情怀的味道,这种策略不到万不得已,我们是不会轻易采用的。”
线下运营被疫情完全斩断后,书店人唯有向线上突围。
2月12日,沈阳离河书店创始人高明和妻子孙晓迪也坐不住了。他们从家里跑回书店搬回了三大纸箱子的图书、文创品等。次日,他们在离河书店公众号上发出《不能华丽等死,得浑身是泥、打着滚地活下去》一文,附上微信群二维码,开始线上卖货。
事实上,高明提出线上卖货的想法时,孙晓迪是反对的,“我们得利于承平时代,贩卖的是精致与美好。我害怕从此以后,大家会抛弃这些可以愉悦精神的东西”。孙晓迪更直白的反驳是“我担心没人买”。但高明还是说服了妻子,“就算没有人买,我们也要做。我们得让在意离河书店的人知道,我们还在活着。”
建群的第一个24小时,236名读者陆续进入,离河书店收入达到了1万元。“其实被温暖着的,被保护着的,不是读者,而是我们。”高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高明心里清楚,第一天的收入是有读者对离河书店的感情所在。但高明告诉南都记者,第一天过后,每天的线上收入也能达到一两千,他相信客人开始是为离河书店的服务而掏钱。
打开高明的朋友圈,很多荐书清单和小视频。“我们会推一些小视频,里面是我们精选的图书推荐,每本书我们都做了功课,是发自内心去推荐的。我们想用这种方式告诉大家,我们还在认真为你提供服务。”
高明告诉南都记者,在疫情发生前,实体书店就不具备和线上购书平台在价格上竞争的能力。他觉得,实体书店提供的服务,才是竞争优势,如果在线上还可以为客人提供推荐书籍、解答疑惑等服务,这就具备竞争力。
线上卖货群渐渐有所成效,让高明坚信最初的想法是对的。“生活停下来的时候,人们依然是需要阅读的。现在都能云蹦迪,为什么不能云逛书店呢?”
除了建线上社群卖书,通过线上沙龙、线上读书分享会售卖知识服务,是书店更有优势的自救方式。
2月15日,江苏苏州慢书房的老板表示,自己在不断延长的假期里,做了之前根本不想做的事情。其中一项是举办线上沙龙,面向读者收取9.9元的听课费。
差异玩法
各家书店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求生。直播卖货,是另一种活法。
2月4日,位于上海的钟书阁芮欧店开启了首场直播。“清晰度很低吗?能看得清楚吗?要开启高清吗?好像没找到。”第一次直播的店长对操作还不太熟悉,连忙和屏幕前的观众解释。
“这本书在我们旗舰店里也有售,大家可以去看看。”店长带着观众“云逛书店”时,也没忘了给线上书店引流。当有观众评论“在去买的路上”时,店长连说了几句感谢。
当天长达4小时的直播里,钟书阁芮欧店同步放上了90个图书商品链接,共有近9000人观看。
两天后,建投书局也在微博上放出了一则直播预告。当天下午4时,建投书局上海浦江店的店长在直播中,带着读者“云逛书店”,共同阅读了几本书。
在这之后,建投书局推出了两个常规更新的直播栏目,一是各分店的店长或工作人员和读者一起聊天,二是在分享书籍的同时,加上现场彩铅作画、现场手冲咖啡等富有艺术和生活气息的内容。
南都记者留意到,以上的直播并没有放置商品链接,收益来自于粉丝自发的打赏支持。不过随后,建投书局联合了美术馆、剧场等机构合作直播,其中有的直播需要付费进入;建投书局自有的传记咖啡馆近日也推出了“邂逅咖啡沙龙”线上直播课,单场费用每人15元。
3月6日,高明和孙晓迪首次尝试了直播带货。当天两小时的直播,两人推荐卖出了5本书。高明告诉南都记者,直播的动机是卖书,但也是一种和微信群粉丝进行互动的手段。“大家平时在群里看不见我,然后交流可能也不太及时。所以我们开了个直播,更多是为了回馈喜欢我们的人。”
和实力雄厚的连锁书店不同,离河书店没有选择在抖音等平台上直播,也没有在微博平台上预告。高明表示,离河书店主要培养和服务私域流量,即能够通过微信群、公众号等渠道直接触达客人,不同于平台拥有的公域流量。
“书萌”创始人孙谦也在公众号上分享了关于书店建立私域流量的想法。孙谦表示,有了自己的私域流量后,书店就可以在自己的流量池内向粉丝进行团购、秒杀、直播等有一定频度的曝光和互动,向客户进行持续的价值输出。将普通客户转化为粉丝进一步再转化为铁杆粉丝甚至钢丝,通过这些核心用户对书店的信任以及支持,再进行新一轮的引流和转化,吸引新的流量。
谨慎观望
在这场求变的浪潮中,也有书店选择观望。
2月27日,浙江温州的无料书铺创始人张潇在“北京书卷”上撰文表示,在书店同行主动出击时,无料书铺反而选择了按兵不动。张潇分析,在线销售和多渠道营销的方式在经验不足、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成功率很低。“比如直播,没有前期积累和经验,在线观看人数非常有限,同步购买链接无法及时跟上,必然叫好不叫座。这些结果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对于用户黏性的贡献也一般,更有可能让执行人员产生挫败感。而在线营销,其实无论是否有疫情,都是一个必备的营销手段,其营销的投入与复杂度也非常大,很难在短期内直接产生效果,且物流配套困难。”
2月12日起,佛山先行书店开通了线上购书送货到家的服务。当时物流还未完全恢复,石头便只能亲自上门送货。石头向南都记者坦言,这个活动没有带来收益,只为了满足客人在特殊时期的需求。南都记者看到,送货的范围仅为佛山市内的两个区,上线的图书也以杂志、辅导书为主。
石头提到,曾想过让书店入驻外卖平台。但当他和外卖平台沟通后,却发现平台收取的服务费率要达到20%左右。“书店的毛利低,这么高的费率是承受不住的。”
北京的书店在这方面则要幸运些。3月初,北京市和某外卖平台达成协议,72家北京市实体书店成为第一批进驻该外卖平台的示范企业。
据介绍,该外卖平台启动实体书店外卖业务线、对书店免收入场费之外,还降低了服务费率,包括书店物流配送成本,以及兼容书店的文创、文具、餐饮等多元经营产品类别,均只收取4%+4元履约服务费(履约服务费相当于骑手配送服务费)。
不过,观望并不代表无所作为。书店依旧维系着和读者的联系,也期待着厚积薄发。
近期,先行书店和出版社牵手举办了多场线上读书分享会。无料书铺则先后发起了“驰援温州行动”、阅读抗疫活动——以读攻毒等公益活动。
在复工后,无料书铺对员工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培训,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和理念提升培训等。张潇认为,真正的挑战是在3月和4月——当疫情全面解禁后消费市场和业务市场的变化,因此无料书铺现在所能做的、最应该做的,是抓紧时间完善基础设施,收拾好情绪,策划好方案,在时点来临时打一场防守反击战。
关于未来
进入三月,日子愈发温暖,萧条的街道上开始有人影流动。
先行书店也重新开张,迎接三三两两的客人。但即使恢复了线下营业,石头也感到信心不如以前。
石头认为,这次疫情给实体书店带来的影响是长远的。他向南都记者袒露了担忧:疫情可能会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导致实体书店的客流量减少,或者令人们的消费变得谨慎,而书本作为非刚需商品,大家会首先削减这类支出。
消费者的习惯是否已经改变还无从得知。但高明和孙晓迪的习惯确实已经改变了。
离河书店也恢复营业一段时间了。孙晓迪发出感慨,“从未想过线上运营的离河书店,在建群带货一个月之后,竟然开始不习惯线下了”。石头和高明都清楚,在疫情发生前,书店的经营就谈不上容易。如今经过疫情的冲击,实体书店的步伐会变得迟缓。
能否有一个更有效的抵抗风险、维持稳定发展的商业模式?书店比以往更需要尽快找到这一个答案。
“书萌”的创始人孙谦表示,未来书店要盈利,需要从三个方面发力。首先,升级产品线。由原来的只卖图书、文创和咖啡这些有形产品拓展到课程、知识、服务等无形产品上来。其次,要进行服务升级。从原来的只提供现有产品的批发和零售服务,到提供社交和情感的服务。第三,是空间的升级。这里不是硬装的升级,而是指线下到线上的升级。
高明告诉南都记者,疫情让他们尝到了线上销售的甜头,疫情过后会选择兼顾线上和线下。“有了线上一部分收益,资金就会更加充裕。”据离河书店公布的数据,建群一个月,进群人数424人,收入43000元,销售出会员卡57张。
石头则表示,疫情后还是会选择专心经营实体书店,打造体验佳的场景,提供优质的服务。“每间书店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有的做线上会做得很好,但我们不合适。”
石头认为,实体书店的优势在于线下空间,以此和线上图书平台做差异化竞争。“价格和物流都比拼不了大平台,况且线上开店需要人员,需要推广,不然没人注意到你”。对于线上开店售书,石头还是保持谨慎。
离河书店也处于摸索中,这个过程被高明形容为“有些笨拙”。“没有店,车里就是店,没有智能系统,就用纸笔记账。没有店面流量,我们就当微商,去每一个人所在的地方卖货。”
谈到疫情后的计划,高明表示,不能确定之后会更侧重哪一方面。“我们有两家分店,一共就三个人,我们怎么侧重哪个呢?”
声音
“未来书店要盈利,需要从三个方面发力。首先,升级产品线。由原来的只卖图书、文创和咖啡这些有形产品拓展到课程、知识、服务等无形产品上来。其次,要进行服务升级。从原来的只提供现有产品的批发和零售服务,到提供社交和情感的服务。第三,是空间的升级。这里不是硬装的升级,而是指线下到线上的升级。”
——“书萌”创始人孙谦
统筹:南都记者 刘苗
采写:南都记者 封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