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医学专家谢灿茂讲述不计成本救治危重型患者经历:

人工肺支撑39天 73岁老人病情好转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王道斌 谢灿茂 03-25 01:30

国家远程医疗队专家组专家 谢灿茂

“我们肯定不会像有些国家那样搞什么群体免疫,我们的优势就在于能够集全市、全省、全国的力量救治每一个患者。”

——国家远程医疗队专家组专家 谢灿茂

新冠肺炎疫情发展到了现在,除却境外输入的病例之外,广东省内各定点收治医院留存的病例基本都是堪称“硬骨头”的重型、危重型患者了。而在一线抢救病患的白衣天使群体中,就有国家远程医疗队专家组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谢灿茂的身影。

在其参与对口支援东莞市定点收治医院危重型患者的初期,这里还有两名危重型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一人已经好转,脱离呼吸机,转出ICU,再观察数天就可以出院。一人也进入到了稳定状态。“康复者血浆都用了8次,共2400毫升,气管插管下维持了50天,ECMO用了39天。这是我们在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力量帮助那些重型患者。”

谢灿茂教授表示,通过广东医务人员的临床一线总结,老年、患有糖尿病、慢性心血管病、慢性肾病等基础病,以及送医时已经出现呼吸困难的患者,是病情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前者是因为基础病影响,后者则是因为拖延了治疗。”

新冠肺炎疫情叠加流感  

为防控工作带来了麻烦

早在1月中旬疫情初期,谢灿茂就开始在门诊中特别留意湖北、武汉来穗就医人群的状况。1月20日这天,一名自述去过武汉的咽喉痛患者,引起了他的高度关注。“患者1月4日自武汉回来,20日就医时虽然超过了14天,我们仍然没有大意。”

详细地询问了病史、症状,患者没有发热、全身乏力症状,谢灿茂开了对症处置的药物。“只是当时我们医院还没有核酸检测的试剂盒,我一再叮嘱她如有发热就去市八这样的定点收治医院进行排查。”

再开始接触新冠肺炎的确诊患者,就是年后越来越多的重型、危重型患者的会诊邀请了。

引发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主要有两种,细菌和病毒。“前者全身症状不明显,多有白细胞升高,影像学检查也有明显特征;后者则往往表现出全身性症状,影像学提示两肺边缘有磨玻璃样阴影或实变改变。”谢灿茂表示,从事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工作的,基本都能熟悉地掌握这些知识点,可问题的关键是,新冠肺炎发生时,正好也是流感高发时段。“都是冬春季发生,而且一旦重叠感染了非常难搞,需要临床医生去判断出个主次来,针对性的处理。”

他告诉南都记者,在其抗疫过程中,虽然没有接触过类似的既患有新冠、又患上流感的病例。但两者叠加起来确实给防控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高龄、基础病和病情拖延  

是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的危险因素

随着疫情发展,到了2月中旬,国家卫健委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既有行政管理经验,又有抗击非典经验的专家支援抗疫,谢灿茂很快就报了名。

2月27,他作为国家远程医疗队专家组成员,参加一场为武汉雷神山医院危重症患者进行的远程会诊。一同参与会诊的,有来自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的葛均波院士、来自清华大学长庚医院的董家鸿院士。“新冠肺炎进入到重症、危重症阶段,往往受累的不再局限于呼吸系统,对心脏、肾脏、消化系统都可能带来极大的损害。”在这场基于5G技术的远程会诊中,谢灿茂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给出了治疗的建议。

可越往后期,武汉当地也好,广州、广东本地也罢,留在医院的病例开始高度集中于“硬骨头”的重型以上病例。为了保证支援效果,广东先后出台了许多攻坚政策,先是有了新冠肺炎器官功能支持专家组,进而干脆让省内的一家高水平医院对口支援一个地级市的定点收治医院,针对性的抢救危重型患者。谢灿茂所在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负责东莞市的危重症患者治疗支援。

“为了使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中山大学附属一、二、三院三家高水平医院专家集中起来,开展东莞、汕头、佛山危重型病例的大范围远程会诊、讨论。”

类似会诊每周一次,而谢灿茂本人,每天还需要去东莞驻点医院会诊。

谢灿茂表示,现在看来,广东省内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主要表现为潜伏期略长,病程10天左右将出现病情加重的特点。“做好预判,提前干预;进入重型、危重型阶段后,仍有转机,关键是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信心。”他同时表示,现在观察到的特点还有不少,比如重型以上人群高度集中于大于50岁、男性、有糖尿病、慢性心血管病、肾病的基础病群体。再比如患者出现咳嗽特别是已经出现呼吸困难的患者,往往都会是病情加重的高危因素。

“现在看来,湖北之所以还有那么大量的重型、危重型患者,和当地早期大量患者需要等待10天左右才能入院有关。”

我们不搞群体免疫  

集全省、全市、全院之力救治重症

两个东莞危重型病患中,一位73岁,南都记者采访时其已有50多天的病史,在ICU住了50天,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50天,ECMO则支撑了39天。“昂贵的提升免疫力的药品都一直用着,康复期血浆输注了8次,共2400毫升,我们是不计成本在拯救着每一个危重型病患的生命。”

谢灿茂告诉南都记者,危重型患者的救治难点,往往就集中在多脏器衰竭上。“这位老人在经受了病毒重创后,呼吸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也不全,三周前我们会诊后认为预后不好,可经过这段时间的积极抢救,使用了呼吸机、ECMO、肾透析等技术支持,老人顽强地坚持了下来。他在坚持,我们就不能放弃。”

看着病情趋向稳定了,老人又出现气胸与严重的疱疹病毒感染,甚至在肺泡灌洗液中也检出疱疹病毒。经皮肤科专家参与会诊,又成功地遏制住了感染。“整个危重症的救治,就是不断出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然后还要提前预判怎么规避那些致死性的问题。”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似的逐一解决患者的状况,也不是没有好消息。通过中山大学医学专家们与东莞市人民医院ICU团队共同努力,老人24日成功撤离了ECMO。

而团队负责的另一位危重症患者在气管插管27天、反复肺出血6次后,谢灿茂和临床一线的救治团队愣是把那位患者救了下来。“那个危重患者已成功撤离了呼吸机,情况一天比一天好,已经转出ICU。”

谢灿茂表示,现在看来,新冠肺炎病毒的致死率是要大于流感,WHO数据病死率达到了3.4%,而70岁以上的病死率更高。“我们肯定不会像有些国家那样搞什么群体免疫,我们的优势就在于能够集全市、全省、全国的力量救治每一个患者。”

ECMO等支持设备普及

为抢救生命争取到了时间和契机

在此轮新冠肺炎患者,尤其是危重型患者的救治过程中,我国较大规模应用了ECMO这一顶级生命支持系统。“它是一个很好的技术,但并不算什么新技术,实际上早在1953年,这一技术就被发明出来了。”谢灿茂表示,作为呼吸系统专家,他在1997年也开始应用这一技术对终末期呼吸衰竭患者提供生命支持治疗。

“当时是一名外地转院过来的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因为蛋白沉积于肺泡,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通气都无法保持氧合,所以用了ECMO来暂时替代患者的肺脏工作,进行全肺清洗。那一次应用得很成功,后续几次用于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征的抢救也有很好的效果”。

谢灿茂表示,这一设备又称为体外膜氧合,由特殊的泵和氧合膜构成核心部分,当面对心脏骤停、急性心衰患者和重症肺炎、呼吸机支持仍效果不好的患者时,这个设备能代替患者的心、肺功能。为治疗感染,治疗原发病赢得宝贵的时间。

这是最顶级的生命支持设备,我们目前还没法统计在此轮新冠肺炎救治过程中的应用效果。但至少在广东省内,已经有多例上机又成功撤机,且病情好转的案例。“当然这个设备应用起来也确实昂贵,但我们的体制真的是有优势的。我们能更好地将各种资源集中起来抢救生命,我们救治的两例东莞市病例,就是在举东莞市全市和东莞市人民医院全院之力进行积极救治。”谢灿茂说。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摄影:南都记者 李琳 视频:南都记者 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