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中山三院团队“客场”作战:

多学科救治 降低感染者病亡率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王道斌 03-30 09:27

杨扬进入到病区里和同事探讨优化诊疗流程。

荆州业已清零,广东援荆州的医疗团队已悉数返回家乡;方舱早已清空,广东支援湖北武汉方舱医院的医护人员就地休整后也已返程。因为武汉救治工作的需要,广东省第11批、第二批国家部属医院医疗队,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长助理、器官移植专家杨扬率领的中山三院133人团队,从2月9日出发至今已有50天了。

50天里,他们采取的创新“多学科、立体、个体化综合救治模式”,获得中科院院士陈孝平以及其他医疗队同行的点赞。而杨扬本人也获得了“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客场”作战

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是悍将

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专门收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国家卫健委在这里共派驻了17支国家医疗队,分别来自上海、广东、江苏等地。

杨扬和他的133人团队于2月9日抵达武汉后,仅用一天的时间就完成了所有物资、工作场地准备和人员培训,成建制接管病区,并在48小时内完成50位重症患者的收治工作。

截至3月29日,中山三院医疗队负责的病区已收治90例患者,为全院区收治患者最多的重症病区之一。

患者平均年龄61.8岁,且85.6%以上为重症和危重症。治疗后转为轻症77例,治愈出院73例,死亡2人,转出15人。

而在救治大量患者的同时,团队保持了“零感染”。

刚抵达武汉初期,杨扬身上的压力可不小。“前三天,睡眠时间不超过10个小时。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下战斗,有太多事情要操心。”

整个团队的后勤保障需要操心,当时生活配套相对滞后,热水、热食等供应比较难。再就是,从驻地到医院的交通、严寒保暖和通风消毒等问题。

杨扬先是借助在当地医学界的关系,请同行帮忙送来了微波炉,保证队友能吃上热饭;又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解决了洗澡、交通的问题。

为了将133人的团队凝聚成一股绳,杨扬迅速建立了一套高效的管理架构。岭南院区综合ICU主任毕筱刚教授主管医疗组,护理部主任陈妙霞主任护师领衔护理组、临床营养科主任卞华伟担纲临床营养和后勤保障组、岭南医院外科护士长张献玲主抓感染控制组,而产科护士长孙珂则负责联络工作。

“到‘客场’救治病人,我不能让团队仅仅依靠信念蛮干。高效的管理可以充分激发团队每个成员的最大效能,成为团队的铠甲和武器。”杨扬告诉南都记者,在新冠疫情面前,已然没有了客场、主场的区别,病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医务人员的主场。

提前介入

多学科救治让患者转危为安

与其他国家医疗队不同,中山三院医疗队的人数比“标配”130人的编制多出了3个,分别来自中山三院的优势专科——康复医学、精神心理、临床营养专家。正是这“超编”的3人团队,在后续治疗,尤其是危重症治疗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我们的关键做法,就是让这三个专科提早介入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杨扬说,在传统概念中,康复科、心理科是到患者进入康复阶段才介入治疗,但在武汉,重症患者长时间受低氧折磨,心情焦虑、烦躁,甚至不配合治疗,尤其是高龄老人,对心理支持的需求更高。

此时,护理团队与心理专家密切合作。先是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理评估,紧接着,普通患者由掌握心理舒缓技巧的护士负责干预,重点患者则由心理专家治疗。

隔离环境下沟通困难,会使相当部分的老年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曾有一名82岁的老太太,是病区首批入院的患者。老伴在疫情中去世,儿子也住院了。老人性格固执,不配合治疗,病情较差时,神志也不清醒。因为听力不好,医护人员与她的沟通也很困难。

团队里精神心理科专家积极介入,通过写字板等方式想办法与老人沟通,还给了她ICU级别的护理。队员们把自己的营养奶粉、纯牛奶都拿过来给她。有一次老人想吃面条,护长郑子梅想办法找地方煮了一碗面送进隔离病房。

在全病区多学科的救治下,老人的情况很快就好转了,现在已经顺利出院。

“一人一案”

降低病区收治患者病亡率

3月21日下午,湖北省举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52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以及援鄂医疗队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情况。中山三院医疗队因其优异的救治成效,与其他3支医疗队代表光谷院区17支国家医疗队参加现场发布会。

当时,133人的中山三院团队累计收治患者88人,平均年龄63.7岁,重症或危重症78人,已治愈出院62人,整体工作成绩在驰援的17支援鄂医疗队中名列前茅。

作为领队,杨扬分享了取得成功经验的关键所在——多学科、立体的患者管理。

在整建制接管病区后不久,杨扬和管理团队就制定了多学科共同管理的策略,这样既能突出重点,也能统筹兼顾。在病区实行最突出疾病专科医生的首席专家负责制,24小时全程管理;利用医疗队内、院区内、后方医院本部的资源形成立体会诊机制。

具体治疗上,则针对具体情况,基于指南,制定精准的“一人一案”;每日MDT讨论更新方案。

针对病区内重型、危重型患者比较多,且老年群体占比很高的特点。杨扬团队一开始就特别重视老年重症患者的综合救治。通过加强观察、及时处理,全身支持和整体护理等措施,大大提升了治疗率,降低了病区收治患者的病亡率。

“我们采取了各种氧疗手段,迅速改善缺氧症状,为其他治疗提供基础。同时,坚持多学科诊疗的原则,将肺炎的治疗和严重基础疾病的治疗并重。特别重要的是,加强观察,研判病情进展,提前做好干预,控制病情。”杨扬如是说。

  抗疫感言

到“客场”救治病人,我不能让团队仅仅依靠信念蛮干。高效的管理可以充分激发团队每个成员的最大效能,成为团队的铠甲和武器。再就是在疫情面前,没有主客之分,病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医务人员的主场。

采写:南都记者

通讯员 周晋安 甄晓洲

图片: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