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雷神山的广东建设者:

9天完成1个月工作量 完工后睡了三天三夜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李秀婷 04-05 03:20

2月4日,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建设工人在加紧施工。 新华社资料图片

2月4日正在加紧建设的武汉雷神山医院。 新华社资料图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说起自愿参与建设武汉雷神山医院的初衷,深圳人张翼脱口而出。他的思绪又回到2月中旬,参与雷神山医院建设的热火朝天的场面。

张翼是广东深圳人,同时也是武汉一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2月8日起,在雷神山医院建设最为吃紧的时候,他召集起留在武汉的一支11人小分队,自愿参加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负责连通调试3个病区的智能医疗系统。作为公司总经理的张翼,亲自干起最苦最累的活,每天只睡一两个小时,没日没夜地赶进度,“与死神赛跑”。9天时间,小分队完成了原本1个月才能完成的建设任务。

1小时召集起11人小分队

武汉雷神山医院,一座寄托着生命希望的收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由1.5万名建设者经历10余天时间建设完成,创造了奇迹。

张翼带领的“安圣小分队”就是其中的一支志愿者建设者队伍。

安圣是张翼在武汉的电子科技公司的名字,日常业务是系统集成、综合机房工程、计算机软硬件开发,以及安防产品、电子产品和图像监控等。武汉“封城”时,公司留在武汉的只有张翼一个人。

2月8日,雷神山医院正式开始收治病人,其他病区的建设到了最“火烧眉毛”的时候。

中建三局二公司智能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陈应说,按原计划,当时再过几天医院就要全部交付,但不少病区还有大量智能建设的工作未完成。

中建三局自有的工人数量有限,她只能在武汉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的微信群内广发“英雄帖”,寻找能前来支援的建设者。

当天早上7点,张翼看到了“英雄帖”,立即打电话给还留在武汉的同行朋友,商量“一起去做点事”。1个小时内,一支11人的志愿小分队就组建完毕,在张翼的带领下,9点钟到达雷神山医院集结。

11人的队伍中,基本上是80后,1974年出生的张翼年纪最大,担任队长。在雷神山医院,这支小分队负责10、11和12区三个病区的网络机房、安防监控、背景音乐、Wi-Fi、临床呼叫等系统智能设备的连通调试工作。

“他们的到来,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陈应说。

9天完成1个月工作量

雷神山医院病房里的智能化系统达到了目前医院的最高水平,是一座“云上的智慧医院”。陈应说,现场的智能连通工作很复杂。

在张翼的11人小分队接手时,以上三个病区已由另一支队伍安装好了部分管线。接收“半拉子”工程,比自己重新放线更复杂,前面队伍做得不到位还要整改。

“我们去的时候,很多管线都还不清楚,需要重新摸排。”张翼说,第一天,他们先把上支队伍遗留的管线摸排了一遍,确定了工作计划,第二天就正式投入工作。

小分队的任务很重。三个病区共有近80间病房,每个病房有9个终端设备需要安装调试,有两三千个点位需调试调通。“大家都在与死神赛跑,病人都在等着进来,我们必须抢时间。”张翼说。

当时也是武汉疫情的高峰期。凌晨的上下班路上,张翼看到,路上、高架桥上跑的基本上都是救护车和殡仪馆的车。“在武汉生活了十几年,从来没有见过武汉这个样子。”张翼心里很难受,也更感觉到肩头担子的分量。

每天早上,张翼五六点钟就出门,一直到次日凌晨回到宿舍,冲个热水澡,睡两个小时,收拾一下,就又出门赶去工地。实在太困了,中午就裹着大衣靠着墙眯一会儿。

因为太累,完成任务后隔离期间,除了起来吃饭,他睡了三天三夜,才把自己调整过来。“每个职业都要有职业精神,既然能够来战场的话,就必须要承担这个责任。”他说。

在雷神山医院,监控、电话、无线AP、网络、电视、呼叫系统等综合集成系统质量要求和规格要求比平时都要高。每间病房都有备用线缆,线径比一般医院使用的要粗。“线径大一些,电阻就小一些,传输稳定性更强,设备稳定,方便维护。”张翼说。

除了材料设备过硬,志愿者小分队干起活来也格外认真。虽然有设计图纸,但到了现场就不能完全按照图纸来去做,必须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在医院走廊上安装监控点时,张翼判断,按照图纸的角度来安装,会产生很多盲区,经过与建设单位沟通,最终调整了摄像头的安装位置。

“每一项工作都必须一步到位,不能等到后面穿上防护服去病房维护。”张翼说。志愿者小分队工友们的拼劲儿也让张翼很感动,他觉得,大家都是拼了命地干,每个人都尽心尽力去做事情。

9天时间内,小分队完成了往常一个月左右的工作量。2月15日,所有的网络接通、调试完毕,2月16日,他们所负责的三个病区开始收治病人。

一想到雷神山医院的这些病房里有自己的贡献,张翼就充满了成就感。

“他们是这座城市的英雄”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这是张翼内心的信条。参与建设这样一所前所未有的医院,张翼觉得,自己在参与历史,正是看担当的时候。

张翼是一名有着25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有事就得冲在前头”。他经历过1996年和1998年的长江抗洪抢险。那时候,他是湖南岳阳老家的一名乡干部,每天都冒着生命危险在长江堤岸上值守。

但这次疫情比洪水更危险。病毒看不见摸不着,走在外面不知道谁是感染者,工地上工人密集,很多时候又不能穿防护服做事。“当时还是有一点忐忑,但到了现场投入工作,就都忘记了。”张翼说。为了不影响家人,他一个人住在公司的宿舍里。

张翼小分队的工作,得到了陈应的高度评价:“当时是武汉恐慌情绪最大的时候,每个人都非常惧怕。但所有参与建设火神山和雷神山的工人们,都有一种荣誉感,要冒着生命危险为国家做一点事情。”

陈应说,工友们牺牲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突破了心理障碍,义无反顾参与建设,“他们是这座城市的英雄”。

对于张翼来说,他也成了儿子心目中的英雄。张翼的儿子在武汉一所重点知名高校的计算机系读大一,很想跟老爸一起参与建设。但那几天儿子扁桃体发炎,还有点咳嗽,张翼不敢让他出去,叮嘱他“在家把家守好,我们去外面支援的话也更放心”。

完成建设任务并解除隔离回到家的时候,儿子给他竖了个大拇指,然后抱着爸爸肩膀拍着说:“爸爸,你不错!”张翼听了很开心。

3月2日,解除隔离的第二天,张翼又转战社区防控的战场,在社区做志愿者,帮助进出业主们测量体温、出入登记,进行社区维稳等。

在武汉工作了十几年,深圳武汉两头跑,张翼觉得自己是深圳人,也是武汉人。“我觉得深圳精神和武汉精神都是一样的,都是要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把疫情控制下去。”

采写: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李秀婷 发自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