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企业品牌和国家声誉,医用物资质量关必须守住
4月3日,国家药监局召开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医疗器械出口质量监管工作专题电视电话会议,国家药监局副局长徐景和出席并讲话。会议指出,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强化控制措施,凡是有证据表明出口产品质量存在问题的,要立即停产、整顿,并查清问题,问题未查实,责任未分清的,不得恢复生产、经营。
随着国际疫情加速扩散蔓延,全球对疫情防控所需医疗器械数量剧增,当下许多国家都加入了医疗装备的保障战中。一个常识是,倘若不能确保足够的防疫医疗物资供应,那么大量医护人员将会被感染,也意味着更多患者将得不到及时医治,其后果不堪设想,势必拖累世界抗疫的全局。
作为在疫情中最早恢复的国家,同时又是医用物资生产的大国,世界各国对中国在全球医用物资供应链中的作用寄予厚望。而站在中国这一面,尽管因为人口众多、生产生活场所人员密集,导致口罩、药品等部分品种的供应并不充足,但向全球供给医用物资和分享疫情防控经验一样,都是大国责任担当的一种体现。因此,在克服自身困难的同时,对有关国家,特别是疫情较重的国家和地区都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具体到医用物资出口,在很多国家纷纷设限的情况下,中国一直支持鼓励企业有序扩大出口,以实际行动为全球防疫作贡献。
为稳定全球医用物资供应,中国企业很拼。据媒体报道,广州电缆厂仅用3天就将一条电缆生产线改造成口罩鼻梁条生产线,山东迪尚短短几天从外贸服装“转战”医用防护服,南京的红太阳集团则从环保农药调度转产医用酒精,目前已形成日产200多吨能力。在很短的时间里,诸多领域企业“跨界”转产,有些企业则加班加点、夜以继日,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制造的另一种速度。
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向全球供给医用物资的行动得到了很多国家的赞誉。而在这个过程中,围绕产品质量也出现了一些不愉快的声音。其中的问题需要客观分析,有的争议或缘于供需双方沟通不畅或因中外标准不同,如针对有荷兰媒体报道部分医院一线医务人员使用的中国产口罩因“不合格”被召回的报道,调查证实荷兰公司向中国相关企业采购的这批口罩为个人防护用的非医疗用口罩,企业出口时已作说明。但是也不必讳言个别企业急功近利导致产品质量欠佳的现象。
最近一段视频引发了众怒,视频中一名男子在一间口罩生产车间拿起口罩擦自己的鞋子,还不时对着镜头“摆拍”“耍酷”。人民日报为此刊发评论文章指出,视频引发了人们对口罩生产的担忧,甚至可能影响到一个行业的发展,疾呼必须“一查到底”。
人民日报的愤怒不难理解。无论什么样的产品,也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销,质量过硬都是底线要求。而在当下背景中,守住医用物资质量关还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方面,面对旺盛的海外需求,中国产品在市场上的良好口碑有助于稳外贸,另一方面,医用物资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命、关系到全球抗疫大局,哪怕一个小小的口罩,也牵涉到中国品牌的整体声誉乃至国家的形象。
前不久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发文,强调有关医疗物资出口企业在向海关报关时,必须提供书面或电子声明,承诺出口产品已取得我国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符合进口国(地区)的质量标准,现在国家药监局又提出新的要求,主管部门系列动作说明,相关的监管只会日趋严厉。
诚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说,“口罩擦鞋男”不代表善良的中国人民,更不代表不断提质升级的中国制造,但这一个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那就是越是在关键时刻、紧要关头,越要把好生产发展的每一关,越要提高每个人的素质。把好医用物资的质量关,现在主管部门已作出明确部署,只有强化落实,才能确保每一个监管环节都不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