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频现“被就业”,侵犯个人信息者不可轻纵
短评
“没毕业的在读大学生,为何莫名其妙成了宁波某公司的职员,还领了数月的工资?”近日,重庆大学科技学院学生在个人所得税APP上查询时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冒用,此事涉及多达800余名大学生。
无独有偶,最近一段时间爆出的高校学生“被就业”之事还不是个案。媒体报道,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多个高校的多名学生出现“被就业”的情况。微博上“学生身份信息遭企业冒用”的话题,至4月21日,已有65.8万的阅读量。
学生身份信息被冒用,肯定会给其个人乃至家庭带来很大影响,不仅是个人信息被莫名其妙盗用后给当事人留下的心理阴影,更可能有实质性的利益损失。
一方面,个人所得税法改革之后,自然人的身份证号是每个人的纳税人识别号,在个人所得税APP上具有唯一性,这意味着等到这些被冒用的大学生毕业后真正就业时,会在申报个税等过程中碰到不少麻烦。另一方面,对大学生家庭来说,按照新个税法,其父母可以在个人所得税APP上申报子女教育、子女继续教育等专项附加扣除,但假若大学生的身份信息被盗用作为企业员工,显示是已就业的状态,那么父母再去申报教育经费专项附加扣除的时候,就可能因为不符合要求而无法申报。
大学生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纷纷表示:“个人信息已经泄露,后续该怎么去补救?期待能把泄露个人信息的人绳之以法!”相信这也是社会的心声。
大学生的信息为什么会被企业冒用,问题出在哪儿?
重庆大学科技学院的这起被就业事件中,涉事企业已经承认是公司员工利用自己是该学院学生家长的便利,“在女儿的电脑上发现了学生们的普通话考试信息登记表,随后将信息盗用。”而且透露之所以盗用信息,是为了让项目部工人“少交一点个人所得税”。
事件真相是否如此,其他案例又是什么情况,有待相关部门跟进调查。不过从情理上分析,企业盗用他人信息无非为了得利,从“税”切入进行调查显然是一个可行的方向。
冒用大学生信息以达到少缴税的目的,这一点一旦查实,其法律后果十分清晰:偷税属于违法行为,如果少缴税款金额过高,则涉嫌构成《刑法》第201条的逃税罪,金额超过5万元就可以立案。
除了涉嫌偷逃税,窃取他人身份信息还触犯了信息安全的相关法规。这一点同样需要严肃对待。
究竟是哪些人配合涉事企业成功窃取了这么多大学生的身份信息?媒体注意到,在学生们发现信息被盗用并向学校反映时,有的学校积极报案,但也有学校的态度显得比较暧昧。这一点难免让人怀疑,如此大规模的侵犯个人信息行为,其中是否存在“内鬼”?
偷逃税的当事人要依法制裁,侵犯个人信息者同样不能轻轻放过。
- 上一篇:严防窨井“吃人”,维护“脚底下安全”
- 下一篇:“我们挺过来了”,我们还将继续挺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