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分餐制,时机不容再错过
分餐制的诸多好处虽已为公众广泛知晓,但为何在家庭和餐饮企业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近日人民日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分析分餐制推广的难点和现阶段可行的解决方法。无独有偶,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近日也提到了这个话题,他认为分餐制对阻挡疾病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分餐,在疾病面前,就是裸奔”。
分餐制不是一个新鲜事,作为公共话题也不是第一次被提起,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社会就曾兴起分餐热。但是,在“非典”过后分餐制却鲜有人提及。如今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分餐制再度进入社会视野。同样是因为公共卫生事件导致的话题热,这次是否会像上次那样随着疫情结束而被人忘却,现在判断还为时尚早,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即推行分餐制不能简单依靠舆论动员,在社交媒体上吆喝几声,话题登上热搜,这还不足以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
回顾这些年推行分餐制的历程。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中国烹饪协会、中国饭店协会分别发布了《餐饮业分餐制经营服务规范》和《餐饮业分餐制设施条件与服务规范》。2016年,中国营养学会编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提倡分餐不浪费。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启动,分餐制又一次被强调。这些文件说明,行业的确在为推动分餐制努力,而如今分餐制还没大面积推广,可见分餐制并非行业单方就可以主导实现。
舆论动员不足以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行业努力也难以改变现状,分餐制的障碍到底是什么?人民日报在报道中提到了以下几点:一是某些中餐菜品难以推行标准化制作,部分特色菜品不宜分装,这是饮食文化特性所导致的;二是分餐制会导致新的企业成本,增加人力物力成本,同时造成水资源、洗涤用品的消耗量上升;三是聚餐文化层面,国人吃饭喜欢热闹,为别人夹菜至今很常见,并被视为对客人热情周到的表现。
如果对上述三点再做一个概括,那大致就可细化为两个层面:一是成本问题;二是文化问题。成本到底有多大尚不可知,但如果企业与消费者分摊的话,想必这一问题就可忽略不计。关键的问题还在于聚餐文化层面,即人们对分餐制观念是否认同,如果得到普遍认同,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又可以转化为集体行动。须知聚餐是一种社交活动,分餐制打破的是传统聚餐的那种热闹场面,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餐桌人情文化。在一次聚餐中,提出分餐制是否会得到呼应,该由谁提出,对此需要一些细节化的技巧安排。
这个过程不可能单纯依靠个人的努力,要让分餐得到普遍认同,必然需要经历一个合力的过程。餐饮企业多一些提醒,政府部门提出专门的政策安排,在类似这种外力的配合下,分餐制在餐桌落地就多了一份底气,传统的就餐文化或许可以慢慢被颠覆。
目前有的地方已经做出了尝试。近日,上海商务委、市场监管局制定的上海市地方标准《餐饮服务单位分餐制管理规范》正式发布,重点制定了分餐制的服务、保障、管理等要求,对分餐时使用的餐具、场所、人员、流程等各个环节都做出了规定。《规范》给出了四种分餐制模式:“分派式”“位上式”“公筷公勺自取式”和“自助餐式”。这四种模式满足了不同的需求,中餐不宜分餐的问题甚至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决。
一些违背健康诉求的传统文化已经显得不合时宜。经验表明,政府部门在改造类似文化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有所担当有所作为,不必完全寄希望于民间观念觉醒,退一步说,即便是民间观念觉醒,也并非完全是一种自发行为,而需要一个受影响被说服的过程。受疫情影响,当前舆论对于分餐制的呼声较高,政府部门不妨顺势而为,从短期看,推行分餐制也可以作为必要的疫情防控手段,以此作为政策动机,相信推行分餐制也不是什么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