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抗疫一线医护被裁”要回到劳动纠纷本身
陕西咸阳市妇幼保健院“抗疫一线医护人员被裁”事件持续发酵。5月4日,咸阳市妇幼保健院称,院方已通知被裁人员回院上班。此前,该院被指在“人才优化”过程中“变相裁员”,引起舆论热议后,咸阳市卫健委介入调查。
医院在5月1日发了回应,指“优化”40多位医护人员,是由于2019年9月开始的业务调整,还扯上“境外势力”威胁媒体删稿,态度强硬且激动。但当地卫健委介入调查,刚与被裁的医护人员谈完话,医院却急着让被裁的医护人员回去上班,着实奇怪。无论是不是受到舆论压力,而为了平息事件而作出这样的选择,直接把被裁的医护人员叫回去上班,显然只是和稀泥的权宜之计,对医院和被裁的医护人员都不是一件好事。
如果确如医院所说,一切是源于业务调整,那么,直接把被裁的医护人员叫回去,他们原本所在的科室也已经没有了,没了工作岗位他们也无法继续自己的职业道路,对医院来讲,白给40多个人发工资,显然不合适也不可能。而且,由于事件不断发酵给医院带来压力,这些医护人员回去之后和医院的关系也很可能持续紧张,这也是为什么被裁的医护人员都在担忧是否会被“穿小鞋”或事件热度过后仍被裁而犹豫是否回去的原因。
公众给予事件很大的关注,源于这40多名被裁医护人员大多数都曾在抗疫一线工作,疫情为一线医护人员带来了很大的感染风险,也为医护群体带来了空前的尊重和关注。“抗疫医护被裁”几个字很容易击中公众的痛点,对医护的同情与共感,属于人之常情。不过,对于这一起劳动纠纷,还是应当从劳动纠纷本身进行分析,理清事实,不应对任何一方作道德绑架。
按照医院的说法,“人才优化”是从去年9月开始的,11月就出台了优化方案,只是由于疫情而延迟了裁员。如果医院的说法属实,的确在去年11月就出台了方案,也是完全依法合规地进行裁员,医护人员明确知晓其中的几十位包括自己在内的人员都可能在近期内被“优化”,但仍然愿意奋战在一线抗疫,那么,医院只是裁员时机令人感觉“不近人情”,但裁员的做法本身没有问题,而医护人员的付出与牺牲也非常值得钦佩与尊重。
不过,由于40多名医护人员是“自愿离职”的,而依照其中一部分发声被裁医护人员的反应,以及申请劳动仲裁的做法,很可能是“被自愿离职”,那么,医院的做法就存在问题了。“被自愿离职”大多发生在一个企业或单位需要裁员但不想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况下,会采取一些类似变相减薪、威胁抹黑背景调查等手法,逼迫员工签署自愿离职协议。使用各种手段逼迫非自愿的员工“自愿离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违法的。如果调查后发现40多名医护人员是被迫离职即被裁员,医院应当依照劳动法规给予被裁医护人员经济补偿,有关部门也应就此追究医院责任。
至于事件中其他疑点,当地卫健委等有关部门也应该调查清楚后向公众说明并进行处理。例如,医院与医护人员之间的合同是否伪造,医院是否尚未支付抗疫医护人员的补贴,如果“人才优化”确实是采取末位淘汰制,是否存在“没证的留下有证的走”的情况等等。
40多名医护人员被裁,在疫情暴发期刚过的这个节骨眼上,注定会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不理清楚事实,直接让医护人员回去上班,对医院、对被裁医护人员都不公平,这样和稀泥的做法显然也无法解决问题。希望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给公众一个有说服力的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