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表演”式复工复产当治!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综合 05-07 01:22

  短评

“半年前就完成签约了,之后又参加的两次集中签约没有实际价值,只是走个形式。”某大型公司在中部省份的一个开发区设立了子公司,相关负责人苦笑着对媒体透露,在开发区的组织下,这个项目先是在大数据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签了第二遍,一个星期后又在半导体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签了第三遍。为此新华社主办的《半月谈》杂志质疑:复工复产也成了“表演”?

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关系到经济社会生活能否步入正轨,理所当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基层政府当下的头等大事。

和任何牵涉到社会福祉的大事一样,推动复工复产也必须真抓实干。无论是旨在清除复工复产的障碍,还是积极奔走、团结各方力量为复工复产提供各种帮助,只有沉下心来,才能用一分耕耘换来一分收获。一旦复工复产成了“表演”,岂不是贻误时机?

重要的是,这种表演如果只是个别基层领导唱独角戏、自娱自乐,也就罢了。事实是,当复工复产不幸成为一台戏的时候,一定会牵涉到多方,会让不少人被迫放弃自己的要务。

有关企业不能不当好配角,《半月谈》报道里的企业有关负责人坦言:不去签约,等于不给政府面子,怕被干部“穿小鞋”。为了这种“表演”,企业的真实所得在哪里?

很多基层干部不能不为此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基层干部的事务已经够繁杂了,而为了一个复工复产的项目,工作人员往往需要提前半个月进入密集准备状态,如果像《半月谈》报道的那样,一个项目重复签3遍,其中又有多少是无用功?

一场“表演”还要搭进不少财力。据一位经常为政府部门举办类似活动的人士介绍,“一场活动需要花费十几万至上百万元不等……”疫情冲击经济,财政资金更应该精打细算用在刀刃上,如果真金白银被浪掷在作秀式的活动中,岂不令人痛心?……

“表演”式复工复产的危害其实已昭然若揭,但一些地方却乐此不疲,根源在于畸形政绩观作祟。

因为复工复产是当下的大事,上上下下形成了一套考核的指标,于是有些干部挖空心思在数据上做文章。只要声势宏大、数据漂亮,就不管实际效益,更可以置劳民伤财于不顾!

“表演”式复工复产屡见不鲜,就可能营造出如《半月谈》所说的“虚假繁荣”:有的企业从数据上看复工了,但是订单量不足,只得假复工;有的地方复工复产率看似很高,但其中却掩藏着很多水分。这种“虚假繁荣”不仅会使基层政府公信力受损,还会影响到相关方面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乃至决策。

遏制“表演”式复工复产,就要革新唯报表数据的政绩观。一个地方的复工复产究竟进行得如何,有没有产生实质性效益,最有发言权的是企业和当地的民众;任何“表演”再卖力再精致,在企业和民众那里也要现出原形。因此在进行政绩考核的时候,把企业和百姓的意见放在重要位置应属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