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新基建·云峰会首场直播把脉5G新应用场景商机,线上观看量达23万

新基建顶层设计统筹安排不能缺席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傅晓羚 孔学劭 马宁宁 陈培均 05-07 01:40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新基建”成为中国新一轮数字经济发展的焦点,而作为新基建的核心,5G成为全球争夺的新焦点。

5G新基建按下快捷键的同时,丰富5G技术的应用场景也被工信部写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并明确提出要推广5G技术在推广5G+VR/AR、赛事直播、游戏娱乐、虚拟购物等应用,促进新型信息消费。针对5G新基建可能带来的丰富应用场景,南都近期将邀请相关企业高管、行业专家、投资人士等举行新基建·云峰会共同把脉商机。4月29日,南都举办了新基建·云峰会首场直播——物流、供应链专场论坛,京东智能供应链首席科学家申作军、广东联通5G技术总监潘桂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5G新产业》作者盘和林三位专家围绕5G、新基建如何赋能物流行业发展的话题展开了精彩的对话。当天,这场云论坛的直播在线上的观看量达到了23万。

无人车配送尚在试水阶段

与前几代移动网络相比,5G网络带来更极致的体验和更大的容量,将开启物联网时代,并渗透进各个行业,而智能物流无疑是5G率先覆盖的一大商业场景。

2019年3月,京东宣布与中国联通合作,共同成立5G、边缘计算、物联网等通信网络物流创新实验室,探索5G在智能园区、智能物流领域的应用场景。京东智能供应链首席科学家申作军表示称:5G和AI带来的是一个全产业全链条的技术更新。“具体来说,在应用上,高效采集分析数据预测需求,可以动态调整库存、降低库存成本;自动化控制冷藏仓车、确保产品的质量;同时,5G的出现使得所有产品信息迅速完整地传到云端成为可能,能完成从源头到下游供应链的追溯,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服务。”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5G新产业》作者盘和林认为,5G对于物流行业的变革,将会是革命性的。首先,万物互联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大规模应用可以极大提升物流效率;其次,就目前来看,5G在物流园区、末端智能取件终端方面会有比较好的应用。

“5G网络预计会很快就可以为千行百业提供服务,接下来5G网络通讯能力也会是我们提供的主要方向之一。”在广东联通5G技术总监潘桂新看来,中国联通作为运营商,不仅是提供传统的通讯网络和管道,更多是一个综合的信息化服务解决商,可以概括为“大(大数据)、物(物联网)、云(万物上云)、智(智能AI应用)”。其中,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体现在监控货物/人员、追踪车辆等;无人机/无人车配送、园区范围内的自动驾驶,对网络质量的保障要求比较高,而SA(独立组网)基站网络能进一步保证这些应用的网络质量,更好满足物流的需求。

不过,物流场景下5G技术距离成熟普及和商用尚需时日。申作军、盘和林均认为,基于国内人口密度大、交通场景和城市规划十分复杂,为机器人决策带来难题,无人驾驶还是很远期的目标。潘桂新表示,“无人机、无人车配送以及基于5G的AGV无人车等,目前也还都在试水阶段”,由于现在5G网络还在加速铺设当中,覆盖面尚不能面面俱到,另一方面,“5G技术比较新,联通也在跟一些头部的企业进行成熟应用的孵化、加快试点。”

数字化和人才成竞争关键

疫情不仅让“新基建”一词站上风口,更催生了各行业企业投资新基建的热潮。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新基建”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更加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不过,在与会嘉宾看来,物流、供应链领域的新基建投资,尚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潘桂新认为,“5G及相关的物流应用,面临着包括技术、资金、人才各方面的一些瓶颈需要去突破。”首先,就世界范围来看,我国5G技术及其跟相关垂直行业的结合,基本上进入了无人区,没有一个成熟的经验可借鉴,真正落地商用都需要自己去摸索。其次,这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技术要求更高。另外,5G的基站能力更强、带宽更宽,其价格比4G基站贵2倍还多,频率也会更高,再加上研发成本,如果未来整个建设规模要达到良好的网络覆盖,整体投入都会比较高,“但就5G的新技术来赋能整个行业来看,虽然面临挑战,但机遇更大。”

申作军则从企业角度,提出了推进新基建发展的条件和思路,“前提是企业内部的组织框架要提前进行相关布局,再围绕业务在线化和运营数据化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战略转型,实现供求匹配。”同时,人才也至关重要,尤其要关注专业性和复合性两方面,“第一,在专业知识积累上一定要有连续性和前沿性,保持跟最前沿的技术进行接轨;第二,技术人才不仅要懂行业、懂业务、懂运营,业务人才也需要懂技术、懂人工智能……让决策人直接参与数字化升级,才能真正让新技术有效落地于实际商业经营。”

新基建建设存在孤岛现象

“物流行业是数字化难度最大的一个行业,即便是行业头部企业,也更多是在某个垂直细分领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数字化。很多物流企业甚至一些简单的大数据的匹配都没做到。”盘和林坦言,除了资金和人才外,物流企业在新基建领域的投资还面临其他几个方面的瓶颈。首先,企业必须要有数字化的思维,并将其贯穿在经营管理的整个链条中,“大中小型企业可以有不同的思维,不一定都搭建自有平台,但物流企业要有这种紧迫感。”

其次,随着5G万物互联时代来临,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数字化平台的搭建能力,也就是大数据的能力。第三,物流企业尤其要有智能终端的能力,尤其在万物互联时代,“一定要注重智能终端的最后一公里,这恰恰是客户体验的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数字化思维一定要比别人快一步。”最后盘和林建议,要解决一些物流企业的痛点,比如运输、配送,“在数字化的过程中以应用为导向。”

除此之外,“目前,各个企业围绕新基建的一系列系统和基础设施并不相通,可能也会成为今后的短板。”盘和林提醒,“我相信中国的新基建速度会远超我们的想象,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现在最重要的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在推进“新基建”浪潮下,各个企业搭建的新基建项目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孤岛的现象,并导致大量的重复建设问题。“基于此,就需要借助顶层设计来统筹安排,把相关的软件配套提前,哪些是公共品、哪些是企业做的、哪些是终端的。”

在盘和林看来,眼下,各企业之间新基建“标准不统一、不兼容等问题应该会很大,并最终阻碍未来的应用及协同合作。我们在搞建设的同时,要提前考虑软件配套等问题,实际上类似的问题已经摆在这里,不是说要‘摸着石头过河’,而是说我们有这样的统筹和安排,要未雨绸缪去协调解决,大部分就能够推进一大步。”

企业生态效应有望加强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疫情已经成为物流企业的“试金石”。以京东为例,依托供应链技术平台,在完成配送地图采集和机器人测试工作后,京东配送机器人直接“走上”武汉街头投入防疫一线,将人与人接触风险降至最低。疫情过后,整个社会各行各业对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升级的投入不断加大。

申作军表示,无人车如果要真正运营起来,需要视觉、调度等大量复杂的算法,找到最优的配送方式,也需要有相应的硬件设备来识别道路环境,这些都是大的挑战。他总结称,无人车配送大规模落地最关键的技术有几个——一是大规模人机协同配送的调度系统;二是地图勘测;三是响应处理的速度,这需要具备安全性和时效性的算法支撑。除了5G网络的支撑,对于算法依赖和选择也是最关键一个挑战。

潘桂新预计,未来无接触配送、贵重物品跟踪监控、物流园区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都会加速。“中国联通希望与各行各业头部的企业、有强烈兴趣的一些初创企业一起探索,将5G应用推广复制到整个行业当中,在智慧物流行业打造出典型的应用标杆。”

展望未来,盘和林表示,5G给车联网和物流、物联网很大的增长空间和平台,促进了行业成熟度的提升,一些细分市场也还存在机会。“一个产业的成熟度表现为市场高度集中,产生生态效应、形成平台经济。其中2-3家或多家投资企业会建立相应的生态或者平台。”很多大中小型物流企业正是依托这样的生态去生存、提高效率、展开竞争。因此,这一趋势还将继续,企业间的关系既会倾向加速融合和并购,也可能会挖掘细分领域(货物配件、工业物流)的发展空间,毕竟头部企业在这些细分领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可能是未来物流企业的生存之道。

出品:南都商业数据部 南都直播工作室

策划:甄芹 田爱丽

采写:南都记者 傅晓羚 孔学劭 马宁宁  陈培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