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教育局发布体育教学指引:
户外运动保持安全距离 不建议学生戴口罩
各地中小学校学生陆续复课,但在外地却接连发生学生戴口罩跑步猝死事件。学生们复课后该如何进行体育锻炼?4月底,广州市教育局发布体育教学指引指出,户外运动时,在相互间保持安全间隔距离的基础上,可以不戴口罩。心血管专家也表示,在师生保持合适的安全距离时,不建议学生们戴口罩运动,尤其是汗水浸湿了口罩,会影响口罩透气性。
外地发生学生戴口罩跑步猝死事件
各地中小学陆续复课,学校都会要求学生们统一戴口罩上学,但在短短一周时间内,却发生了两起学生戴口罩跑步猝死事件。据媒体报道,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才源中学初三学生小李返校复课后,在体育课上跑步时猝死。4月30日,长沙市一名14岁初三学生同样在上体育课时猝死。网传的聊天截图也称,该生是在体考1000米测试过程中戴着N95口罩跑步,呼吸不畅引发猝死。
为此,南都记者采访了部分家长,有家长表示,对于孩子复课后戴口罩上体育课表示担心。家长陈先生说,运动时人体的耗氧增加,戴口罩运动就更难受,他说:“我跟孩子说,剧烈运动时要脱下口罩。”家长关女士也说,她叮嘱孩子复课后,进行体育活动时一定要“佛系”,不要过激。
初二学生李同学每天上午都会在小区的空地练习跳绳。他告诉南都记者,只要他开始跳就会脱下口罩,跳完休息一会才会戴上口罩。李同学说:“刚开始练习时都有戴口罩,但跳着跳着就开始大口喘气,大口吸气时口罩还堵着口鼻,妈妈就让我跳的时候不要戴口罩。”
户外运动时保持安全间距可不戴口罩
那问题来了,学生们复课后该如何进行体育锻炼?4月28日,广州教育局就已经发布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广州市中小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指引》(下简称《指引》),《指引》提出,疫情防控期间广州市中小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要坚持预防为主、安全至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保持安全间隔距离,人员不得聚集。
体育课中,不密集站队,学生之间间隔距离建议最大化,不面对面站立。避免进行身体直接对抗性和接触性的体育活动,以发展心肺功能的有氧徒手运动和自主单人完成的练习动作为主。技术动作学习要相对简单易学、行之有效。不选择需他人保护和协作完成的技术动作,避免安排手触地、扶墙或栏杆等教学内容。
大课间活动应确保学生之间间隔距离达到防控安全距离。各学校可根据本校场地实际,对学生之间的间隔距离进行最大化安排,场地不足的学校可采取分批错峰进行。户外运动时,在相互间保持安全间隔距离的基础上,可以不戴口罩。运动前正确存放口罩,运动完毕,待呼吸平稳、洗手后及时戴口罩。
心血管专家
当耗氧量下降时活动能力自动受限
针对近期接连出现的学生跑步猝死案例,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副主任医师陆华表示,当一个人的正常耗氧量因为口罩等因素受到限制时,活动能力自然会受限。“这个时候的运动,只能是佛系一点了,不能过分强调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否则长期缺氧状态下大运动量运动,会出现代谢紊乱。”
陆华本人也是一位运动达人,即便是疫情阶段,他也一直坚持健身。“必须承认一点,即便是专业运动员,戴上口罩后进行运动时,运动能力也大大受限。比如举行力量练习时,戴着口罩进行,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陆华表示,戴着口罩进行运动,对呼吸有妨碍。当运动量达到一定程度,氧跟不上氧耗,运动表现就会下降,甚至无法继续运动下去。举个例子,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孩,通常活动能力比较弱,原因是心脏的缺陷导致在运动中氧供跟不上,所以运动量稍大就会出现气喘,进而无法运动。在氧气供应跟不上时,运动表现下降,甚至运动停止其实也是机体的自我保护。
现阶段的运动更应循序渐进
当然如果在戴着口罩的情况下,还要坚持大量运动,确实会对身体带来极大的影响。有时候急性的缺氧会导致体内内环境平衡紊乱,也可能是诱发猝死的一个因素。
在陆华看来,其实发生类似的猝死事件,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及时进行急救。心跳骤停后的4分钟内建立有效的人工心外按压是成功心肺复苏的第一步。在国内院外抢救成功率不到1%,而猝死的人数每年将近60万。这也应该作为一个互助生存技能,进行普及教育。
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如果在户外进行运动,同学老师们又能保持合适的安全距离,陆华并不建议学生们戴着口罩运动,尤其是运动过后,汗水浸湿了口罩后,又会影响口罩的透气性。“而且运动时,根本不需要N95,勤洗手在防护和预防感染中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陆华表示,由于长期缺乏运动,需要体育老师在复课过程中,特别注意循序渐进,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反应。
采写:南都记者 叶斯茗 王道斌 通讯员 张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