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响应到来,常态化防控下谋求更大发展
广东省新冠肺炎防控领导小组(指挥部)决定,自2020年5月9日零时起,将广东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由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级响应调整为三级响应。
终于!可能从来没有一项级别的降低能让人们如此欣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响应级别再次调整,这对一直落力防控的广东来说是意料之中,却也来之下易。
应当看到,防控响应等级的调整,是对前段时间广东省疫情防控工作的权威判断和审慎决定。广东省卫健委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7日24时,全省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589例(境外输入194例),目前仍在院6例。截至目前,全国已无一级响应级别省份,三级响应级别省份超过20个。
简单的数据,透露出丰富的内涵,特别是广东这一拥有广深两座超大型城市的省份,其响应级别的调整,更是具有非同寻常的标志性意义。而对社会层面长时间紧绷的情绪来说,这是全民牺牲、全员配合防疫要求换来的难得成果,必须充分肯定和感谢每一个社会成员在艰难时段的付出。疫情防控如此难得的向好局面,值得每个人在心底为自己点个赞!
但同时也必须提醒和呼吁,战疫的终局并未到来,社会也远未到松劲的时刻。“应急性超常规防控向常态化防控转变,并不意味着防控措施可以松一松、歇一歇。”根据现行法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响应等级划定,三级响应是由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疫情防控工作,意味着疫情的形势只是由“危急”转为“可控”,但局部性、区域性的疫情传播,仍具有相当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如广东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所言,接下来的防控工作要“根据地区特点和疫情形势,精准实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措施,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
精准和常态,是当下疫情防控的关键词。全社会的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常态期,各种防疫措施、手段已经成为每个人生活、工作的新习惯,防疫的生活化、日常化,对公民的考验可能在于生活、工作方式的一次彻底改变——逐步放弃特殊时期“忍一忍”的临时心态,开始适应“疫情纪元”下的生活、工作节奏。对各级部门来说,则是防疫工作的常规制度化,“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每一项要求应当说都非易事,但也必须扎实推进、严格落地,疫情防控常态化给防疫的精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复杂的挑战。
在社会运行逐渐恢复正常的背景下,强调和贯彻防疫不松劲,可能尤其艰难,阻力之大更是异乎寻常,关键在于要让公众在心底对目前局势有理智的判断和充分的共识,明白此时疫情的趋缓,正是因为前一段时间全民的节制社交、谨慎防疫,在社会重回常态时,各项防疫措施依然必须准确、有效和到位。常态化的基层防疫,在疫情趋缓时可能面临新的执行困难,对此需要社会层面的全民配合。
强调疫情防控的常态化与精准性,不仅是对并未结束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更充分认识、更审慎应对,也是恢复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尽可能地避免过激防疫,尽可能把疫情对社会正常运行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叵测的疫情下重申防疫不松劲,是让我们彼此提醒、各自用力,因为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更需要加倍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