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中大毕业生扶贫:
搭建公益教育平台 邀请校友给孩子们讲课

阳梦琪在工作中。 受访者供图

1160户,4124人。问起截至目前全镇贫困户的数量,今年24岁的阳梦琪脱口而出,这是她每天都要打交道的扶贫数据,早已熟记于心。阳梦琪是中山大学新闻系2014级校友,2018年毕业后她从城市来到乡村,今年3月,开始在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崔家桥镇扶贫办工作。一个多月的扶贫经历,她坦言,“累,但也充实”。本职工作之余,她还结合自身在中山大学求学时的经历,联系中大校友和同事们为乡村的孩子搭建公益教育平台,“希望能通过平台让高校可以链接乡村,让孩子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在素质教育方面也带着他们‘富’起来”。
邀请校友向孩子分享学习方法
出生于1996年的阳梦琪毕业后选择来到乡村。她说,这与理想主义有关。在进扶贫办之前,阳梦琪曾在镇政府其他岗位历练。
“结合我在中大参加公益社团的经历,希望能学以致用,打造一个公益教育平台。”阳梦琪告诉南都记者,在中山大学求学时,受到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公益实践、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氛围感染,她加入了多个公益类社团。如今,来到乡村扶贫一线,结合教育扶贫政策,她想通过公益活动,给这里的孩子们带来一些改变。
2019年,她和同事们共同发起了“谷仓计划”青少年课外素质教育公益项目,通过高校志愿者在线实时分享、本地志愿者线下共同组织的方式,丰富乡村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当年7月,“谷仓计划”首期试点活动在崔家桥镇大西冲村村部成功举办。当天,不大的村部会议室里坐满了中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希望能通过平台让高校可以链接乡村,让孩子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在素质教育方面也带着他们‘富’起来。”阳梦琪说。
首期试点顺利举办后,阳梦琪又开始琢磨,筹备该计划的线上平台。为此,作为文科生的她也开始研究怎么链接各路资源做一个小程序。阳梦琪笑称,有一个月,她几乎变成了“聊天机器”,不断地找中大各个学院的师兄师姐、同学们咨询、沟通。“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很感谢中大的同学们愿意一起参与进来,发挥所长,共同帮助我完成这个平台的搭建。”目前小程序已经刚刚提交审核,她期待这个链接乡村和外界资源的线上平台,“可以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走路都在背政策手册
“扶贫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影响,这既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也和我们这种小小的螺丝钉每天日常的工作分不开。”阳梦琪对此有了深刻体会。
初到扶贫办时,阳梦琪很紧张。扶贫政策千头万绪,不断更迭,需要她在短时间内迅速领会、吃透。“扶贫工作意义重大,我非常害怕自己搞不清政策,做不好工作。”年轻的阳梦琪回忆,作为扶贫新人,她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政策。
和同事去食堂吃饭的路上、周末休息时间,也随手拿着精准扶贫政策一百问小册子在熟记、背诵。“感觉回到以前读书的时候。”阳梦琪说。
阳梦琪所在的崔家桥镇全镇约有5.8万人,是汉寿县的第二大乡镇。“我们镇的人口基数大,未脱贫户比较多,地处丘陵山区,交通设施、产业发展都存在一定困难。”阳梦琪说。
阳梦琪所在的扶贫办公室需要制定系统方案,并推出具体工作措施。阳梦琪设计线上问卷,让结对帮扶人带到各村一项一项核对,帮助他们把工作落细落实。
统计、更新、上报全镇各村扶贫数据,进村入户走访,结对帮扶,对接上级部门不断上传下达。阳梦琪说,来扶贫办一个多月,上班时间内基本没有超过15分钟的空闲,源源不断地有任务需要完成。
一个多月的扶贫生活,阳梦琪觉得很累,但也挺充实。“可能我是那种闲不住的人。“从前期政策宣传、沟通,到后期走访、帮助,阳梦琪一直和结对帮扶对象紧密联系:她的微信置顶一直是一位帮扶对象,因担心疫情影响其就业及收入,她积极帮助联络务工信息。这户人家的孩子成绩很好,家里的奖状贴了一整墙,大人也很上进努力。“其实导致贫困的原因有很多种,因病因残、缺少劳动力等等,有时候贫困户自己很有改善生活现状的想法,他们也很想改善生活现状,我们帮他们想办法脱贫,参与、见证他们的生活好起来,挺欣慰的。”阳梦琪告诉南都记者。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采写:南都记者 詹晨枫
- 下一篇:回乡扶贫11年 创新方式助力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