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三支一扶”代表尹钜文:
一定要“走心”用行动教育学生


尹钜文正在给学生上体育课。 受访者供图
南都讯 见习记者丁慧 “踢球时手臂的摆动、击球、接球要领、穿洞游戏……”豆碧云翻出了她刚当老师时的足球课教案,本子上工工整整地写满了上课注意事项,这是根据她的“支教师父”尹钜文建议后修改的教案。
2018年,尹钜文以体育老师的身份成为东莞市赴新疆支教团成员。2010年毕业的他想做一名教师,报名了广东省“三支一扶”招募计划,担任东莞市寮步镇香市小学的体育老师,此后一直从事一线教育工作。
遇到一个好师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支教团不仅仅只教当地学生学习知识,同时还传授当地老师教学经验。支教团采用师徒结对的方式,用“传帮带”的形式传授当地老师教学方法,以便在支教团队离开后当地老师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
豆碧云是尹钜文在51团中学的徒弟。21岁刚刚大学毕业的豆碧云,被51团中学聘用为体育老师,刚进学校,就被学校分配为八年级的同学上足球课。面对个头比自己还高的学生,她心里有些犯怵,觉得可能“管不住”。有老师告诉她:“前三节课一定要严厉,在同学们心中树立起威严,要不然以后很难管。”
“但这个方法对于年级小的学生来说管用,对于高年级的同学很难起效。”豆碧云说。尹钜文看她犯了难,主动联系她,告诉她面对高年级的学生要像朋友一样沟通,不能盲目严厉,否则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按照师父的建议与学生沟通,效果很好,学生们也能感受到我的态度,现在我和我的学生像朋友一样。”豆碧云对南都记者说。
尹钜文还给了她不少教学上的建议。每次上课时,尹钜文都会用他自带的相机为豆碧云录下她上课的视频,“课后师父会回放视频,针对我上课不足的部分,进行分析、指导、改正。”豆碧云说。
在尹钜文“手把手”教授下,豆碧云成长极块,跟她同一批进来的新老师都很羡慕她,说她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好师父。
由于教学工作出色,学生表现好,她带的五个班的八年级学生得到了学校的表扬,让这位刚当上老师不久的年轻教师很开心。
“新疆学校的教师大部分都很年轻,做好“传帮带”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我们要很努力地去培养他们,我想他们都成为一个好教师,继续在这个地方做好教育。支教团队在这里停留的时间很短,即使教得再好也只是少部分学生受益,但扎根在新疆的年轻人,才是这个地方教育的中流砥柱,成就他们,才能更好地成就新疆的教育,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尹钜文说。
“用行动教育学生”
尹钜文对自己的教学要求是,教育学生一定要“走心”。他心中的教学理念是“用行动教育学生”,在教学中他也处处践行这个理念。
他支教的第一个学校在三师图市的草湖中学,担任六七年级体育课的老师。学生们很喜欢他,每到他的课,学生们都早早在他办公室门口等他。但学生们喜欢他的表现不止于此,在他即将支教结束之际,这批学生用行动送给他一个特别的礼物。
“我还记得跟他们道别的时候,他们都很舍不得我。”尹钜文记得执教结束的时间刚好撞上学校的运动会,有位学生在体育运动会上跑来跟他说:“老师你留下来看着我比赛吧,我要努力拿奖,然后要把奖牌亲手送给你。”
这句质朴的话在他心中泛起涟漪,“我感觉他们想努力送给我一份有份量的道别礼物,我那时既惊喜又感动。”这次的经历让他感受到他的学生们正在“用行动回报他的教导”,也更加坚定了他的教学理念。
2020年1月7日是支教结束的日子,那天他在朋友圈写道“学生们的感恩感知,是我这次支教最好的答案”。在新疆支教的504天里,他在经历了在两间文化完全不同的学校后,心里早已把新疆当成第二个故乡。
回想起当时报名去新疆支教,他为了说服他父母还费了一番功夫,现在回忆起来还有些感慨。因为是家中独生子,孩子年龄还很小,父母对于他去新疆支教有些担忧,妻子陈晓敏刚开始还有些犹豫,“年轻人就应该出去闯一下”,陈晓敏爸爸的一句话坚定了她支持丈夫的决心。在理解了丈夫想通过支教来帮助贫困地区学生的想法后,夫妻俩一起去说服家里其他人。经过一年时间的沉淀,最终说服了双方父母。
“通过这一年半的支教,我能明显感受到他个人成长状态很好,个人成长方面提升也很大,特别是对教育的情怀、担当与使命精神提升了不少。能感受到他对教育这个行业的归属感也更强了。”陈晓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