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寻找另一个赵超构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周玉潭 05-31 00:50

《赵超构书信往事》,富晓春著,文汇出版社2020年3月版,68元。

  □ 周玉潭

上海老报人丁法章先生为富晓春的新作《赵超构书信往事》作序,称此书是“走近赵超构的另一扇窗”。读完全书,我很信服,通过这扇窗,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报人形象,这形象似乎就活跃在我们脑海中,熟悉而亲切,有时又觉从未谋面,陌生却更加真实。

“我也有名利思想,但是努力要求自己做到名副其实。”这就是赵超构,坦诚直白,不虚伪,不做作,远离名利,拒绝吹捧,堂弟赵贯东无意中说要替他写传时,他断然拒绝,“林放(赵超构笔名)不值得研究,而赵贯东更不是研究林放的适当人选,”态度坚决,不容置辩;“晚报也有一个如何进一步发挥优势,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课题。”这就是赵超构,一生与报相伴,不断地探索着办报的规律,总结办报经验,为后人指明方向,同行取得成绩,他满怀欣喜,“贵报(《贵阳晚报》)的创刊,不仅是一家晚报的喜事,也是晚报同行的共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李其美(赵超老儿媳)不开刀,单吃中药能解决问题否?”这也是赵超构,在我们印象中,赵超构在家里就是一个“甩手掌柜”,但不想子女的点点滴滴时刻记挂在心,特别是孙子辈,更是充满柔情,抽空陪孙子游玩、逛书店,帮忙购书、指点学习、开导思想,给孙子赵丰、赵扬写信,简直就是一个絮絮叨叨的老人,“在准备投考中,要保持身心健康,充分休息。 特别是临近考期或检查体格时,切不可以紧张。”舐犊之情跃然纸面;“一个月的收入勉强只够支出,所以修坟之事也暂不考虑了。”这也是赵超构,工资低负担重,一个副部级干部,家庭经济困难,竟然无钱修整父亲的坟墓,无钱给女儿置办像样的嫁妆,而且一家人深受疾病困扰,“我的身体很不好,有冠心病、肺气肿、胃炎,天天吃药,走路都吃力。看来也只能活三五年了。老了真是没办法。阿丁现在整天卧床,坐也坐不住了。”而且,长子东戡、次子东戬、小女刘芭均有迁延性肝病倾向,需定期住院治疗,这些事使他想起来就“心烦得很”,赵超构原来也是一个老百姓呀,有老百姓的烦恼,有老百姓的忧虑,同样要面对生活的困境。

丁法章先生对书稿给予高度评价:“此书不落窠臼,它以独特新颖的视角,为当前出版名人书信乃至撰写人物传记,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范本。”我想丁先生说的“不落窠臼”应为两个方面,一是结构独特,二是内容出新。

全书将书信与往事有机融合在一起。书信曾是上千年来人类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工具,它以真情实感为核心,除了公开信与公函,都带有一定的私密性,“它确实是最能展现作者在特定环境下具体心境与想法的文体之一种,”是可信度最高的文献之一。有一个电视节目叫“见字如面”,如果将这四个字放在赵超构书信上是恰当不过了,赵老的书信简短、朴实、语出至诚,通过书信就可直通内心世界。作者将之收集一起呈现在大家面前,的确是解读赵超构的一扇别样的窗。

但作者不满足于书信的收集与展示,书信在书中仅是一个引子,用作者的话说,书信只是一把用来寻找沙漠之井的鹤嘴镐,作者要用这把“鹤嘴镐”去探寻“沙漠之井”,寻求书信背后的往事,展示赵超老的人生及品格,使人读懂书信,也读懂了赵超构。

这把“鹤嘴镐”是锋利的,他拓开了更加开阔的视角。将报人赵超构延伸到生活中,延伸到他的周围世界,视野更加广大,背景更加精彩。文汇出版社在终审报告中说:“本书稿可视作别样的赵超构传记,尤其是传主个人生活方面的行状和家庭情况,可能是别的赵氏传记鲜有记载的。”这也许就是丁法章先生所说的“不落窠臼”因素之一吧。

大家知道“三张一赵”汇聚重庆办报的故事,但谁想到,赵超构在生活中曾与许家结下深厚情谊,他们在撤离的船上相识,在战火纷飞的重庆成为邻居,许太太照顾赵超构生活,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中为赵超构营造了一个可以遮风蔽雨的家;赵超构主动承担辅导许家小孩学习任务,担任起许太太思想导师。患难与共,相互照料,他们的友谊延续几十年——叱咤风云的报社主笔与市井小人物在此重合,使我们更加全面了解赵超构在战时重庆生活的状态。

大家都知道,赵超构1944年访问延安,写出了与斯诺《西行漫记》相媲美的《延安一月》,但不知道在赵超构去延安前,新民报人张西洛已曾奔赴延安采访。“赵超构对延安的了解,最先是从张西洛身上开始的”,访问延安,写出《延安一月》,也许不是偶然,而是“思想上早已有所打算”。赵超构《延安一月》轰动一时,但张西洛却因国民党当局压制“未写一字”,只得另辟蹊径,将采访毛泽东的谈话记录整理成文,寄交重庆的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刊出。两个著名报人,一段相同的经历,使人更加感悟到一代报人的风范,进一步感知书写出版《延安一月》的胆识与勇气。

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在书中还看到许多赵超构的生活琐事。《甩手老爸》详细介绍了家庭状况;《隔代亲》写尽了对孙子的呵护;《家事是本“难念的经”》使读者了解了困窘的家境。在诸多的往事中,我读到了给同事朱家生、王潜芬的书信以及由此引发的往事,信很短,引发往事也很琐碎,如不愿让公家给自己安装住宅电话,把“洋楼”让给同事张林岚,挤电车不愿使用专车,更不愿用公车送夫人去医院看病。事很小,但使人高山仰止,读来格外使人感动。我们看到的是赵超老植根在骨子的优秀品质。

读完《赵超构书信往事》,我又认真重读了晓春的《报人赵超构》,两本书一脉相承,这本书是《报人赵超构》的延续。如果说赵超构的一生是一棵树,那么《报人赵超构》描写的是人生的主干,而《赵超构书信往事》则是从主干延伸开来的生活枝叶,两者浑然一体,树干粗壮,枝叶茂盛。我们不仅完整地看到了一棵树的伟岸,更看到了大树生长的土地及延伸到泥土中粗壮的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