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副会长吴明:
医院要做好应对疫情预案和经常性演练

人物名片
吴明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助理、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副会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北京市委副主委。曾任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第二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大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
突然降临的新冠疫情掀起社会对公共卫生的大讨论。全国政协委员吴明接受南都记者专访,讲述她对公卫改革的看法。
吴明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助理、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副会长,也是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北京市委副主委。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生命至上,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完善传染病直报和预警系统,坚持及时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
如何搭建现代化的公共卫生体系,将决定未来数十年的国人健康与国家安全。对于社会关注的疾控中心定位,吴明认为,除了应对传染病暴发,疾控中心更需要加强慢病管理、政策支持等能力。吴明建议在中央和省级层面要有专职团队,专职负责传染病监测、风险研判等工作,信息渠道要通畅,要有机制,保证及时上报中央。
面对当前的“公共卫生热”,吴明强调,健康不只是卫健委和疾控中心的工作,国家和社会都需要形成重视疾病预防的氛围,政府要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长期推动。“公共卫生就是这样,你按要求做到位了,未来一定会有变化,只是需要一定时间。”
应急预案要常抓不懈
南都:近期,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立法修法工作计划》,涉及30余件法律。对于这轮立法修法你有哪些关注和建议?
吴明:从现有的法律法规看,传染病防治法对于不明原因传染病的强调不够。现在对不明原因传染病的规定分散在几个条文,应当特别强调、单列成文。
现行法律之间也需要统一。例如,不同法律法规对疫情信息发布主体规定不完全一致。疫情信息的发布权也要在法律中进一步明确。
还有一点,应当在法律中明确政府对于“预防”的责任。现行法律更关注出现问题后政府应当承担什么责任。法律应体现关口前移和平时的预防,不能等传染病暴发后再采取行动。
南都:一份好的应急预案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吴明:预案要考虑到不同风险类型和级别时的应对策略,特别要明确最高级别风险下会发生什么,政府各部门应该怎么做,承担哪些责任,社会各方如何协同等,在保证可执行的前提下,预案应当足够细化,方方面面都考虑到。
例如,信息发布后社会的反应,包括医疗资源挤兑、抢购、各种谣言、社会恐慌。疫情紧急到需要封城时,就应当考虑好封城会带来哪些影响,包括医护人员的衣食住行,老百姓的食品供应、独居老人儿童的生活保障,以及养老院、监狱等场所的防控措施。相关经费如何保障,哪个部分负责组织执行,都应当在预案中明确。
应急预案要常抓不懈,政府要入脑入心。不能老把卫生看成只是卫生部门的事,健康治理应该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中的重要内容,这不仅仅是卫健委或CDC的工作。
预案中如果没有社区联动,传染病也很难防控住。现在小区、餐馆、商场采取的测温、健康码等措施,仅靠卫生行政部门很难推行,需要建立各个部门间的联动协调机制。
南都:如何保证政府落实预案,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吴明:在法律中要对预案的落实有一定规定,如果没有落实预案也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订立预案的过程也是协调、沟通、建机制的过程,是为传染病暴发做准备的过程。如果每年都根据社会情况及时修订预案并做演练,到传染病真来的时候就能从容应对了。
南都:疫情暴发初期,全国各地的医院都在向社会征集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该如何保证应急物资供给?
吴明:疫情初期的口罩短缺,一定程度上也是预案没做好的体现。
政府发布传染病信息时就应当考虑到可能引发口罩抢购和囤积。政府未能提供明确的供应预期,公众、医院都会担心医疗物资不够用。政府在平时就应当建立物资储备系统。
当然,对医疗物资既要储备也不能浪费。医疗物资有一定时限性,都是用纳税人的钱采购的,储备时间、如何更换都要明确。据我了解,目前已有专家在做这方面的研究,相信很快就能出成果。
过多修建传染病医院或浪费资源
南都:有声音建议要加大传染病医院和小汤山这类应急医院的建设力度,你怎么看?
吴明:医院肯定要对传染病暴发有一定准备,但过多修建传染病医院成本太高,也不是很有必要。
这需要认真研究、统筹考虑,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应对传染病暴发。大的新发传染病发生频率可能不高,过多修建的传染病医院平时将被闲置,这其实也是对资源的浪费。
有一部分医院应当加强“平战结合”建设,需要时可迅速调整接收传染病人。如果担心出现比较极端的情况收治不了患者而大力兴建传染病医院,不如将部分力量投入到平时的疾病防控,避免传染病暴发到这种程度,即使发生也控制在最小范围。
南都:也有人建议要加强基层的社区卫生中心和村卫生室对传染病的筛查能力,你怎么看?
吴明:这其实是在建立监测哨点。基层的医护人员应当有防控意识,遇到可疑的症状,出现聚集性病例,要立马上报、及时转诊,并做好防护。但不能要求在基层做到各种传染病的诊断和处理,否则也会造成资源浪费。
仅靠扩招很难破解公共卫生人才荒
南都:教育部此前表示,2020年硕士研究生扩招18.9万人,并重点投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专业,对于这轮扩招你怎么评价?
吴明:仅靠扩招很难破解公共卫生面临的人才荒。我觉得还是要先保证公共卫生的岗位有吸引力,如人员的收入不低、地位不低、事业有发展,这样才能吸引人。如果后端没有做好,即使扩招一倍,学生将来没有出路,培养出人才也难以留住。
南都:近期多个高校宣布筹建公共卫生学院,你怎么看?
吴明:学科的发展需要时间、文化和传承,可能短时间内很难看出明显效果,主要看招聘到的学者、教学研究基础和侧重点。
南都:有分析认为,临床医生现在比较缺少传染病防控的意识,这该怎么解决?
吴明:这种情况是存在的。长期处于“和平”状态,新医生没有经验,就是书本上学到的那些,老医生可能也会放松警惕。
对临床医生来说,长期不接触传染病患者自然会懈怠,如何常抓不懈也是有难度的。我觉得可以用人工智能方式提醒医生患者的异常情况,医院要做好应对疫情的预案和经常性“提醒”和演练。
其实我们在教学中也会给临床专业的学生开设公共卫生、传染病等课程,但学生好像并不重视。这些年来,公共卫生学院的传统科目也在衰弱,研究传染病的人很少,关注的人也就减少了。
公共卫生工作需要社会配合
南都:怎么才能把现在的公共卫生热转化为社会的长期重视?
吴明:对公共卫生的重视程度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有很大关系。除了政府重视外,公共卫生工作也需要社会配合。
我们一些公共卫生工作效果不明显,与老百姓的依从性不好也有关系。比如倡导多年的控烟、减油、减盐、减糖、锻炼等行动,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没能引起老百姓足够重视。大部分人在没有发病时,并不会在意这些问题。其实,政府也不够重视。
公共卫生服务的对象都是打引号的“健康人”,你对他们的生活习惯做出限制和规范,但行为改变是很难的。
这需要国家做一个很长期的顶层设计,不仅仅是一个五年规划、十年规划,需要有制度安排让政府长期重视这项工作,并慢慢形成重视疾病预防的社会氛围,要按照规律科学发展。
公共卫生就是这样,你按要求做到位了,未来一定会有变化,只是需要一定时间。关键是要有能够持续开展下去、做到位的机制。
声音
这需要国家做一个很长期的顶层设计,不仅仅是一个五年规划、十年规划,需要有制度安排让政府长期重视这项工作,并慢慢形成重视疾病预防的社会氛围,要按照规律科学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 宋承翰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