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高院院长李占国接受南都专访:
法院需适应当事人在线诉讼新常态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占国。 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
李占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大法官。现任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各地法院开启网上立案、远程审判等“云模式”,实现疫情防控与审判执行“两不误”,即使在疫情防控最吃紧的时候,仍将司法服务保障输送到防疫工作第一线。其中,诞生于浙江的移动微法院大显身手。据悉,浙江法院今年以来网上立案13.5万件,网上调解8.5万次,网上开庭5370次,网上证据交换2.7万次,电子送达155.7万次,创造性地解决了疫情防控期间诉讼服务难题。
为适应互联网技术和产业蓬勃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推进信息惠民、促进司法便民等方面日益迫切的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将推动互联网司法发展纳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整体规划。疫情期间的在线诉讼是一次全面检验和迅速激活;经此一战,在线诉讼在法院审判执行工作中的功能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如何适应当事人在线诉讼新常态、实现互联网时代司法模式的深度转型?全国“两会”期间,南都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占国。
谈互联网司法:
推进“平台+智能”法院智能化建设
南都:疫情期间,互联网技术在司法领域运用越来越多,浙江法院主要有哪些做法?
李占国:疫情发生以来,浙江法院迅速行动,大力推行在线诉讼模式。在线诉讼平台载体由单一维度向多元化、系统化、交叠化延伸;应用场景由辅助办案模式向全方位诉讼服务、审判执行转化;错时审理、在线庭审广泛铺开,使得诉讼模式明显由线性封闭向开放灵活、交互智能转变。
首先,立足司法职能,通过网上审判服务保障防疫工作大局。依托远程视频提讯系统、在线庭审系统,推动刑事、民商事案件网上办理,及时依法严惩扰乱医疗秩序、防疫秩序、市场秩序、社会秩序等违法犯罪行为,公正高效化解涉疫情常态化防控、经济运行、企业复工复产等大量矛盾纠纷。
其次,突出便民利民,通过在线诉讼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大力完善在线诉讼模式,进一步发展完善在线立案、跨域立案、在线调解、远程开庭、在线送达、在线执行等工作模式,打造从起诉立案到宣判执行的在线诉讼工作闭环,以“零接触”方式满足特殊时期人民群众司法需求。
再次,注重规范有序,推动在线诉讼机制在大考中转型升级。省高院第一时间制定发布通知通告、诉讼指南、操作规程等,细化完善在线诉讼流程和行为规范,确保在规范有序、有效维护当事人合法权利的基础上推动在线诉讼机制更加健全完善。
南都:移动微法院作为浙江法院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已于去年年底全面推广至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并在世界范围内引领了移动电子诉讼发展潮流。接下来,浙江智慧法院建设还将在哪些地方发力?
李占国:移动微法院从浙江走向全国,全面释放了指尖诉讼、掌上办案的创新潜能。这是浙江法院智能化建设的一个方面。浙江高院去年提出“平台+智能”的顶层设计,全省法院深入推进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与法院工作深度融合,智能化建设全线发力、多点开花。
在智能审判上,以金融借款纠纷为主攻方向,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审判全流程的深度应用,成功研发无实体的AI法官助理“小智”,率先开创人机共融的“凤凰金融智审”模式,推动全流程智能审判模式从实验阶段正式走向应用实践,可实现案件当庭宣判、当庭送达、当庭进入电子归档;
在智能送达上,率先探索文书送达等辅助事务“机器换人”,全国首个全流程自动运行的e键智能送达上线,可智能推送被送达人地址信息并发起确认,实现送达工作全程留痕、在线管理。1-4月底,全省法院通过“智能送达”自动完成送达200万件次,智能送达率98.04%,送达时效由3-10天缩短至6个小时以内,为解决长期困扰法院的“送达难”提供了新的浙江经验;
在智慧执行上,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升执行工作的强制性、规范性。研发实现执行自动分案、生成文书、送达、点对点查控等功能,并在去年6月上线试运行。自上线运行以来,自动生成文书2.8万份,自动送达1.3万次,自动点对点查控0.3万次,自动总查控2.7万次,共查控、执行财产2542亿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期间,赋予我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浙江法院将以“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三个地”的使命担当、排头兵的奋进姿态,以“世界眼光”的站位和“整体智治”的理念,深入推进“平台+智能”为重点的法院智能化建设,全面打造信息时代司法新模式,形成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的智慧法院新格局,打造引领性、前沿性、开创性的司法创新成果,努力为“重要窗口”建设护航添彩。
谈诉源治理:
去年全省近60%的人民法庭
实现收案负增长
南都:据了解,去年浙江法院新收、办结各类案件同比分别下降近5%和3.9%,是全国唯一收结案双降省份,在浙江法院也是史无前例。实现这一历史性拐点的原因是什么?
李占国: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大量矛盾纠纷持续涌入诉讼渠道,全国法院每年新收案件以10%左右增速增长。浙江是市场经济大省,也是诉讼案件大省,一些社会矛盾纠纷先发、易发,案件数量长期位居全国前列,“案多人少”矛盾相比其他省份更加突出。
2018年以来,为解决案多人少这一老大难问题,浙江高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动把法院调解工作置于党委政府大治理格局之中,倡导形成“社会调解优先、法院诉讼断后”的递进式矛盾纠纷分层过滤体系,取得了节约司法资源,减少诉讼案件增量,提升案件质效和司法公信力的积极效果。主要做法是:
一是在乡镇层面推广永康“龙山经验”,打造“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法庭指导”的镇域纠纷解决模式。金华永康市的龙山人民法庭通过“村镇先调、法庭兜底”模式,基本将传统民事纠纷化解在诉前,收案从2013年的806件下降到2019年的366件,降幅近70%,且连续4年无行政复议和进京信访案件,实现了“纠纷下降、信访下降、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增强”的良性循环。全省推广“龙山经验”后,去年全省近60%的人民法庭实现收案负增长,带动全省民事案件收案下降11.12%。
二是在县级层面推广舟山“普陀模式”,打造“党委领导、关口前移、一站解纷”的县域纠纷解决模式。由政法委牵头,设立一站式、实体化的社会矛盾调处化解中心,法院将诉讼服务中心整体或部分植入中心,在物理上形成“社会调解在前,法院立案在后”的解纷流程,形成了纠纷多元化解的强大合力,为我省“最多跑一地”改革措施出台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截至目前,全省已有90家基层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入驻当地矛调中心,占基层法院总数的95.7%。
三是在全省层面推广“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打造“资源集聚、分层递进、智能解纷”的在线纠纷解决模式。该平台整合了综治、司法、人社、建设等部门共4.5万余名调解员,为老百姓提供在线咨询、评估、调解、仲裁、诉讼等一条龙服务,实现矛盾纠纷“漏斗式”的分层过滤。截至目前,平台已流转案件77.6万件,调解成功66.5万件,调解成功率87.9%。
南都:浙江在着力控制多发领域的案件增量方面,有哪些探索?
李占国:根据全省法院近年来收案数分析,民间借贷纠纷、买卖合同纠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等10类案由收案量占收案总数七成以上。我们坚持问题导向,选取民间借贷纠纷、买卖合同纠纷、交通事故责任纠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离婚纠纷、物业服务合同纠纷、信用卡纠纷和追索劳动报酬纠纷等八类纠纷类型,实行靶向攻坚、精准施策,推进类型化纠纷诉源治理,带动整体收案再下降、质效再提升。比如,针对民间借贷易成为滋生非法集资、经济诈骗温床的乱象,会同有关部门深化民间借贷协同治理,建立职业放贷人名录制度,推行“职业放贷人”利息征税协作机制,打击“套路贷”、虚假诉讼等犯罪。2019年,审结“套路贷”犯罪案件484件2097人,涉案金额10亿元;以虚假诉讼罪判处99件158人,同比分别上升98%和52%;对454件424名职业放贷人的利息收入补征个人所得税3691万元,非法借贷案件明显减少,全省新收民间借贷案件15.2万件,同比下降29.6%。
声音
深入推进“平台+智能”为重点的法院智能化建设,全面打造信息时代司法新模式,形成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的智慧法院新格局,打造引领性、前沿性、开创性的司法创新成果,努力为“重要窗口”建设护航添彩。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占国
采写:南都记者 刘嫚 潘珊菊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