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近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下称《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
明确七类思政建设主要内容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表示,当前,高校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未能很好形成育人合力、发挥出课程育人的功能。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南都记者注意到,《纲要》对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强调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用于专业学习,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的最主要的依托。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育人要求,分别明确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高校据此要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更有侧重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
并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目标,明确文史哲类、经管法类、教育学类、理工类、农学类、医学类、艺术类等七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主要内容,要求有机融入课程教学。高等职业学校根据高职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分类推进。
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考核
《纲要》强调,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落实到课程教学各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各环节。高校要着力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努力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
此外,还要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通过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优质资源在不同区域、层次、类型的高校间共享共用。开展专题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鼓励学校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加强系统研究。
在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激励机制上,《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职业教育“双高计划”评价、高校教学绩效考核等评价考核中。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
采写:南都记者 吴单 发自北京
- 下一篇:严厉惩治黄河环境监管失职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