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卓案十余人被处分,社会底线不容逾越
艺人仝卓将往届生身份改为应届生,涉嫌高考舞弊的事件终于有了调查结果。6月12日,山西省教育厅、临汾市纪委监委先后发布相关调查情况的通报。
山西省教育厅通报称,经调查核实,仝卓以伪造应届生身份,于2013年参加了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高校的专业课考试,并参加了当年高考。对此,山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已作出仝卓参加山西省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各阶段、各科成绩无效的处理决定。
临汾市纪委监委通报显示,仝卓的继父临汾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仝天峰,严重违反组织纪律,伙同他人伪造仝卓应届生和党员身份,决定给予其留党察看一年、政务撤职处分。此外,另有临汾市教育局党组书记等十余人被处分,其中涉嫌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的3人待司法机关查清问题后,将依法作出处理。
而后仝卓原母校中央戏剧学院发布通报:仝卓伪造应届生身份,依法撤销其取得的毕业证书。
至此,仝卓案告一段落,不得不说,这是在舆论普遍关注下,社会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良性互动后取得的结果。回溯整个事件,最初仝卓的所谓“口误”并未引起多大波澜,仝卓本人更是在第二天的直播中哭诉称受了委屈,觉得一些网友在针对他,瞧不起复读生。然而,事件并未就此作罢,网友并未被眼泪蒙住双眼,反而是在围观的过程中越发觉得不对劲,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形成了更大的舆论声势,引发教育部关注,形成多部门调查,这才有了如今的结果。
由此可见,舆论关切和党政部门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寻求公平正义,因此双方才更要有效互动,拓宽互动渠道。
整个事件从开始发酵到形成结果,差不多两周的时间。由调查结果看来,此事时间跨度较大,事件违纪参与人员较多,两周得出调查结论称得上效率颇高,但对于关注此事的人来说,这两周可能有一个月那么久。究其原因,恐怕在于当地有关部门在处理此事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些问题。
6月7日,央视记者分别致电山西省教育厅办公室、临汾市教育局办公室和陕西省教育厅新闻办询问仝卓事件调查的新进展,可得到的答案却是“不清楚”“不太清楚”和“还真不清楚”。如今看来,记者采访时对仝卓案的调查仍在进行,根据临汾市纪委监委通报,此事在调查过程中临汾市教育局内部存在订立攻守同盟、对抗组织调查的现象,因此没有那么快得出调查结论。但是,教育部门新闻办或宣传处相关的工作人员对此却一问三不知,由此才引发了二次舆情。
这表明,对于舆论关切的社会事件,相关部门在开展调查的时候内部要做好沟通,有关部门需要适时向社会公布调查进度,把控好信息公开的度,而不是负责对外的一方完全不知情。社交媒体时代,更要把握好公众知情权和调查真相之间的平衡。
此外,很多人在看到调查通报后可能还会感叹这其中竟然有订立攻守同盟的戏码,特别是临汾市教育局局长竟然也参与其中。这或许是违法违纪者在事件即将败露之时,在侥幸心理作用下做出的最后一搏,可事实证明,再坚固的同盟也有瓦解的一天,不要在严肃的调查面前玩囚徒困境的游戏,否则必将受到严厉处罚,该局长最终被撤销党内职务、政务撤职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个由娱乐明星引发的事件,最终揪出了当地教育部门、组织部门和中学相关责任人的劣迹恶行,对于所有掌握实权者而言,都需要通过此事引以为戒,“戒”的不是以后在公众面前不随便发言了,而是牢记守土有责,遵守法律法规,不逾越职务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