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线上+线下”刺激文旅消费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活动开启,搭建文化和旅游交流展示展销平台

13日上午,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商家展示广东醒狮文创产品。 通讯员供图
南都讯 记者许晓蕾 通讯员刁定宏 6月13日上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与韶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广东主会场暨“全域旅游在行动·广东人游广东”健康出行季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韶关市丹霞山景区举行。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汪一洋,韶关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王青西出席并致辞,省有关部门、韶关市相关负责人和业界代表以及来自全省各地的近千名游客参加启动仪式。汪一洋表示,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活动精彩纷呈,旨在建立文化和旅游交流展示展销平台,全面加强我省非遗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全方位展示广东全域旅游发展新成果,扩大市场消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遗产日系列活动以“非遗传承 文明出行 健康生活”为主题。在全社会共同抗击疫情的背景下,为扩大文旅内需、刺激文旅消费、繁荣文旅市场,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线上”整合各大电商平台和媒体资源,在东家平台开设“首届非遗购物节”广东美好生活非遗馆,展示销售全省各地非遗产品,并在遗产日正式开馆;“线下”采取“1+10”模式,除丹霞山主会场之外,在韶关10个县(市、区)设置分会场,选点均设在当地文化地标和旅游景区,展示地方文化、风土人情和特色物产等,丹霞山主会场还设有非遗产品展示展销区、文创产品展示展销区、粤菜师傅休闲体验区、农特产品展示展销区等区域,营造“以文兴商,以商促文”的浓厚氛围。
非遗进校园广东主会场活动也在遗产日当天举行。广东非遗进校园形象大使“飞飞与醒醒”出场,带观众回顾“非遗少年说”首届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演讲展示活动精彩片段,并宣布2020年“非遗进校园”广东主会场暨广东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征集活动正式启动。
“非遗少年说”活动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教育厅、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指导,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主办,活动参与人数突破44000人次,形成席卷全省中小学的一股非遗热潮。“非遗少年说”部分优秀参与者也受邀到现场展演节目,并担当“非遗小记者”采访非遗传人,体验非遗技艺,带观众“云体验”岭南非遗魅力。
启动仪式上正式发布了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随着广东绿道健康接力跑队伍、非遗骑行宣传队伍、广东中旅房车队伍、“全域旅游在行动·广东人游广东”健康出行季大巴队伍列队出发,“全域旅游在行动·广东人游广东”健康出行季系列活动也在同日启动。
访谈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汪一洋:
广东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管理办法8月1日起正式施行
广东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情况如何?如何利用云平台保护与传承发展我们的文化遗产?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记者采访了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汪一洋。
南都: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广东《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开局之年。广东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汪一洋:强化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传承发展,是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我们近年来的工作重点。2019年,广东就涌现出广州市荔湾区永庆片区微改造、潮州“百家修百厝(祠)”等历史文化街区保育典型案例,粤剧、梅州客家山歌也获评国家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
在非遗保护利用方面,我们重视非遗保护能力建设,以及对非遗及其得以孕育、滋养的人文环境实行整体性保护。今年已印发广东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将于8月1日起正式施行。全省正积极推进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强传承人群研培工作力度。我们还将根据全省非遗资源分布特点,宣传广东非遗主题线路,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文化遗产游径是提高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的重要举措。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将在遗产日正式发布。我们也将开展其他主题文化遗产游径的建设工作。目前我们已推出上百条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包括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红色文化旅游线路、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南粤古驿道精品线路、工业旅游精品线路等,将红色资源、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历史建筑、美丽乡村、生态景观等穿珠成链。我们还将投入1000万元推进粤北(坪石)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继续做好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
南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展览、展演也被搬上云端,广东如何运用“云平台”保护利用与传承发展我们的文化遗产?
汪一洋: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云平台”正在成为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重要途径。今年,我们会同广东省教育厅、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等部门策划开展“云上非遗工程”项目,包括“云课堂”(线上传承)、“云海选”(线上传播)、“云平台”(线上带货)三大板块。
其中,我们在南方+上线打造的“活力非遗云课堂”,是广东省“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综合服务平台。“云课堂”以“线上传承”为特色。首期上线的“非遗传习坊”系列课程,均从2019年度“非遗课外时”优秀课例中遴选产生。
作为“云海选”重要内容,“非遗少年说”首届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演讲展示活动,以线上短视频“云海选”带动青少年讲好非遗故事。活动自4月启动以来,参与人数突破44000人次,全网点赞超过3900万,形成席卷全省中小学的一股非遗热潮。我们还将推出“广东非遗传承达人征集活动”,借助“云征集”“云评选”“云直播”等强互动线上方式,引导提高非遗传承人自我宣传、自我传播、自我推广的能力。
在博物馆方面,疫情期间,我厅指导全省博物馆把服务阵地转至线上,通过网络开展博物馆服务,推出了丰富多彩的博物馆“云端”产品,包括各类线上博物馆导览、博物馆讲座、博物馆文物观赏等,以博物馆“云端”展陈的创新探索反哺线下。
看点
首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出炉”
南都讯 记者许晓蕾 实习生陈雪儿 通迅员刁定宏 6月13日,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活动在韶关丹霞山活动区举行。活动现场,省文化和旅游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发布了首批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
据介绍,文化遗产游径是指价值突出、保存较好、资源丰富、能有效串联历史文化遗产的游憩通道,包括沿袭历史线路的陆路和水路,以及沿线重要的文化和自然资源景观。推动建设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有助于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共同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建设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作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列入了2019年和2020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
首批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包含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游径、华侨华人文化遗产游径、古驿道文化遗产游径和海防史迹文化遗产游径五大主题共27段实体游径。其中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主要分布于广州、东莞、惠州、中山、珠海和肇庆等地,包括广州孙中山读书学医游径等9段实体游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游径主要分布于广州、佛山和江门,包括广州海丝申遗史迹游径等3段实体游径;华侨华人文化遗产游径主要分布于广州、江门、中山和佛山等地,包括广州新河浦“东山小洋楼”游径等5段实体游径;古驿道文化遗产游径主要分布于广州、惠州、珠海、中山和肇庆等地,包括广韶古道(从化段)等5段实体游径;海防史迹文化遗产游径主要分布于东莞、深圳,包括东莞虎门炮台游径等5段实体游径。
据悉,未来,还将逐步深入挖掘更多粤港澳三地共有的主题元素,计划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形成系列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