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辄每年上百万医疗费 罕见病患者医保空白怎解?
国家认定的121种罕见病中有14种病所涉及治疗药物未入医保,患者难以负担“超高值罕见病药品”



最新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国家认定的121种罕见病中,仅35种罕见病有药物上市,其中14种罕见病无药进医保,患者难以负担“超高值罕见病药品”。报告预测,未来3年内将有97种罕见病新药上市,医保制度如何回应?
确诊法布雷病6年,黄铮汇换了心脏主动脉瓣膜、做了肾移植,但至今没用过一次“特效药”。法布雷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因缺失特定的酶,心脏、肾脏、神经等器官会逐渐病变。患者可能在幼年发病,人至中年时因肾衰竭或心脑血管并发症逝世。他们的平均生存期比其他人短10-20年。这也是为数不多有药可治的罕见病,但国外上市多年的“特效药”在十多年里一直未能进入中国。疾病的未知和折磨常让新确诊的患者陷入苦闷之中,亦有人走向自杀。正因如此,过去的6年中,身为法布雷病友会会长的黄铮汇将“特效药”入华作为最关键的阶段性目标,有意识引导病友们为此努力。他们每年都会联系药监部门和药品公司,希望尽快提交上市申请并获批。等待多年后,2019年底,赛诺菲公司一款名为法布赞(注射用阿加糖酶β)的药物拿到上市批文,终结了国内患者无药可用的窘境。但对法布雷病的患者们来说,每年上百万元的药费仍是他们难以承受的负担。黄铮汇和中国370多名病友的下一个目标,是推动特效药早日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中国罕见病患者们的共同心声。
A
医保加速扩容 国家医保首次大规模纳入罕见病药物
谈及罕见病的医疗保障,首先要明确何为罕见病。世界各国对此尚无共同定义,但多指患病率低于1/1500至1/2500的疾病,总数可达7000余种。
在国内,对罕见病的讨论主要依据国家卫健委在2018年发布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下称《目录》),共纳入白化病、法布雷病、戈谢病、血友病等121种疾病。
“罕见病的特点就是,一旦发生后的不可预测性、灾难性支出,给家庭形成负担、对社会形成负担。”谈及保障问题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品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昊认为,需要考虑如何在目前的基本医保制度框架中纳入罕见病保障。
事实上,抛开“罕见病”这个整体性的概念,目前已有部分药品先行纳入了国家医保目录。
据蔻德罕见病中心和艾昆纬中国联合发布的《中国罕见病医疗保障城市报告2020》(下称《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5月18日,《目录》中有35种罕见病已有药物在国内上市,其中21种罕见病至少有1种药物纳入了国家医保,共涉及38种药物。
在《目录》之外,还有8种国际公认的罕见病已有药物在国内上市并纳入国家医保,涉及14种药物。
值得一提的是,《目录》涉及的38种药物中,有11种都是在去年的国家医保目录更新时纳入的。这里边包括1999年上市的左卡尼汀口服液、2006年上市的波生坦、2018年上市的司来帕格等。
“这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医保目录更新首次大规模纳入罕见病药物,对于罕见病患者来说可谓鼓舞人心。”《报告》写道。
B
无保障的病人 14种罕见病无药入医保,7种疾病年医疗费上百万
但显然,还有更多的罕见病患者等待特效药纳入医保的一刻。
据《报告》统计,在国内已批准上市的药物中,有25种罕见病药物未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涉及《目录》中的21种罕见病。包括治疗多发性硬化的西尼莫得、治疗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的安立生坦、治疗血友病的艾美赛珠单抗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21种罕见病中,又有14种罕见病涉及的所有治疗药物目前均未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这其中,包括用于治疗戈谢病的依米苷酶、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诺西那生钠,以及黄铮汇等法布雷患者所需的阿加糖酶β。
这也意味着,这14种罕见病的患者必须自费承担全部的药物治疗费用。
2015年黄铮汇刚确诊法布雷病时,特效药还没在内地上市。他直奔香港买药,却被一年250多万港元的花费挡了回来。即使到了今天——法布赞已登陆内地市场,但每年上百万元的开销也让人望而却步。
由于要长期不间断用药,且不知何时能纳入医保报销,患者通常要做好3-5年的用药计划。这意味着,患者在接受特效药治疗前,就要预先准备出600元-800万左右的资金。
“如果没有计划,只用一年就白用了。”黄铮汇告诉南都记者,因为特效药昂贵,能承受长期开销的家庭屈指可数,绝大多数法布雷病患者都只是按照“症状治疗”。也就是心脏出现问题时治心脏,肾脏发病时医肾脏。
事实上,前述14种无医保的罕见病中,有一半的疾病每年治疗费用超过百万,且尚无相对低价的仿制药上市。这其中治疗费最高的黏多糖贮积症成人年治疗费高达579.1万~1306.8万元。第二高的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高达278.3万~675.4万元。
显然,对“超高值罕见病药物”的医保空白,使得这些患者面对着无法承受的重担。
在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看来,罕见病患者因病种多、人数稀少而社会关注较少,也面临更突出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发病率、诊断、治疗上也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
艾昆纬中国管理咨询执行总监李杨阳强调,目前25种未纳入国家医保的罕见病药物将是未来几年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何保障14种无任何药物进医保的罕见病患者,更是要面临的尖锐矛盾。
C
呼唤医保兜底 97种罕见病药物有望3年内上市
在医保之外,还有很多国内的罕见病患者面临无药可用的窘境。不过,随着近年来的药审制度改革,以及相关药品目录出台,未来一段时间,更多种类的罕见病药物有望在国内上市。
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拉开了中国药审制度改革的大幕。这份旨在解决药品审评积压严重、创新药审评时间过长等问题的文件,也提出要加快对罕见病等疾病的创新药的审评审批速度。
随后的几年中,从中办、国办到部委层面亦多次就此发文。例如,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关于解决药品注册申请积压实行优先审评审批的意见》在2017年修订时就写入,对罕见病药品注册申请予以优先审评审批等内容。
2018年5月,机构改革后的国家药监局和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23号文”,提出对境外已上市的罕见病药品,进口药品注册申请人经研究认为不存在人种差异的,可以提交境外临床试验数据直接申报药品上市注册申请。
此外,从2018年末开始,《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名单(第一批)》和《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名单(第二批)》相继发布。入选两批名单的药品,有很大比例是罕见病用药。
这些文件的发布,推动了罕见病药品的过审上市。据《报告》统计,自两批目录分别发布后,已有12种药品拿到上市批文。包括治疗亨廷顿舞蹈病的氘代丁苯那嗪、治疗儿童肺动脉高压的枸橼酸西地那非以及黄铮汇所需的阿加糖酶β。
“2019年12月20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它就像我们苦苦孕育的小宝宝降生一样激动人心、令人振奋!”当法布赞拿到批文时,法布雷病友会的一篇推送如此写道。
基于前述情况,《报告》估计,对于《目录》中的罕见病,未来三年内理论上有60种药物上市。同时,37种适应症尚未收录在《目录》中的药物也有望尽快上市。两类药物总计达到97种。
“在我国现行的药品审评审批政策下,这97种药物都是理论上有希望于未来三年在中国上市的罕见病药物。这些药物若能在中国上市,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罕见病患者的用药及可及性。”《报告》称。
李杨阳也表示,从患者和临床医生的角度,非常迫切希望这97种药物能进入中国市场,因为它们能给患者带来一线生的希望,带来更多样的临床选择。随着未来更多有相同适应症的药物上市,由于引入竞争,可能会进一步减轻医保谈判的压力、压低价格。
例如,据《报告》统计,97种药物中,有19种为非原研药,这些仿制药将进一步缓解患者的用药经济负担,也能帮助平衡医保支付压力。
同时,有43种药物其对应的“罕见病适应症”已有相关药物纳入了国家医保目录,这类药物的出现既能增加患者“更新更好或更多样”的选择,也可引入市场竞争,增加医保基金谈判筹码。
除此之外,余下的54种药物所对应的“罕见病适应症”尚无已上市且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物,包括治疗苯丙酮尿症的“Pegvaliase-pqpz”,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Ravulizumab-cwvz”等。
在李杨阳看来,这些药物也将是摆在中国医疗保障决策人面前的难题。“这些增量需求,将加剧对我国罕见病药物医疗保障制度的呼唤。”《报告》写道。
探索
罕见病如何“保基本”? 探索个人自付封顶线,其他由医保等解决
今年3月初,当全民都还在关注抗击疫情时,中央层面发布了《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探索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
但对于前文提到的“超高值罕见病药物”,政府以何工具解决患者的医疗保障问题目前尚存疑问。
“这是一个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难题,按照现行的医疗保险框架,当一个药物的费用超过100万每年时,可能是个超纲题。”李杨阳如此评价。
中国的医保制度定位“保基本”。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若将罕见病药物特别是高价值罕见病药物全盘纳入医保,是否会“拉垮”医保,让这一制度变得不可持续?亦有人提出,以大量开销保障一小部分群体,是否有失社会保障的公平性?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中国到底有多少罕见病患者需要保障。也就是说,如果全盘纳入医保,制度运行到底要承担多大的压力。
《报告》认为,以《目录》囊括的121种罕见病为基础,根据流行病学文献报道和公开数据测算,相关患者约有300万名。但李杨阳强调,300万仅是理论数字,实践中能确诊的患者可能远少于这个结果。
他以戈谢病为例,理论推测,中国的戈谢病患者可能有2357人,但目前患者组织登记确诊的只有441人。“我们真正要解决的可能是不到100万罕见病患者。”他说。
法布雷病同理,研究认为患者可能有一万余人,但目前在病友会登记的仅有370余人。
专家同时强调,由于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罕见病药物纳入医保,亟待打通的“最后一公里”,仅是14种无任何药物进医保的罕见病。也就是说,医保扩容后的实际支付压力可能低于理论值。
对于高值药物带来的争议,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朱坤认为,基于“保基本”的理念,医保应当保障患者平等用药的权利。如果一种罕见病处于有药可用,但将多种药物纳入医保负担过大时,仅纳入部分药品是可行的。
“但如果作为参保人员,患了一个市场有药但目录里没有药的疾病,我们确实应该优先考虑把它纳入进来。”朱坤说。
“地方先行”的模式也得到关注。国家医保层面需要统筹考虑各地的支付能力,而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则可以先行探索将部分药物纳入医保。
“我们也能感受到国家的负担沉重。即使不能全面解决,在一些经济比较好的地区先纳入医保,也能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黄铮汇说。
不过,即使药物被纳入医保目录,长期用药下很多患者仍然负担严重。
在朱坤看来,若要破解罕见病保障难、因病致贫返贫等困境,可以从设立“个人自付封顶线”出发,取代原有的医保支付封顶线。也就是说,患者支付达到一定金额后,超出的费用均由医保等承担。
“从老百姓的感受程度来讲,收入和保障水平之间的平衡是衡量医保管理水平高低的唯一指标。”金春林认为,如果暂时不具备在所有疾病上推广“个人自付封顶线”的条件,也应当在罕见病上先行探索这一模式,以彻底解决罕见病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负责任的政府,最能体现精神文明的一个方面,就是对弱群体的关怀。”金春林说。
后记
6月2日,浙江省医保局官网公布了最新的罕见病特殊药品谈判结果,用于治疗法布雷病的法布赞(阿加糖酶β)也在其中。这意味着,这款黄铮汇等待多年的特效药,将被纳入“浙江省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
当记者把这条消息转发给黄铮汇时,他发来了三个“大哭”的表情。
关于罕见病保障的浙江模式,可参看南都即将推出的相关报道。同时,我们也关注中国70座城市的罕见病保障能力与保障水平之差,探析适合中国不同地区的罕见病保障模式。
采写:
南都记者 宋承翰
吴斌 胡明山
发自北京
- 下一篇:广告